Board logo

標題: [2014-06-14] 第20届上海电视节新浪潮论坛 #新浪實錄# [打印本頁]

作者: 茉莉    時間: 2014-6-14 01:46     標題: [2014-06-14] 第20届上海电视节新浪潮论坛 #新浪實錄#


实录:新浪潮论坛业内人谈偶像剧制播



视频:《新浪潮论坛》之吴奇隆谈偶像剧


组图:业内大腕齐聚新浪潮偶像剧论坛谈出路_高清图集_新浪网



新浪娱乐讯 第20届上海电视节新浪潮论坛于2014年6月1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举行,主题为敢问路在何方?——从偶像剧探究电视剧制播营销新思路。浙江卫视管理中心总编室主任兼电视剧部主任冯微微、韩国制作人金翰九、台湾八大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戏剧部执行副总经理赖聪笔、《爱情公寓》导演、海高格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导演兼制作总监韦正、《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侑齐聚畅谈偶像制播新思路,吴奇隆[微博]也现身论坛分享经验。以下为本次论坛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媒体同行,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浪娱乐、欢瑞世纪和上海白玉兰论坛组委会对今天到场的所有嘉宾,还有媒体的同行朋友们表示欢迎,感谢你们能够远道而来。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莅临会场的几位嘉宾,他们是《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侑先生;台湾八大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赖聪笔先生;上海高格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导演兼制作总监韦正先生;前韩国CJ E&M中国区代表,韩国制片人金翰九先生;浙江卫视管理中心总编室主任冯微微女士,接下来有请几位嘉宾上台落座。

  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敢问路在何方,从偶像剧探究电视剧制播营销新思路。

  在当下的社会里面,到底什么是偶像剧?我特定从网上搜了一段文字,所谓偶像剧,多指采用外形俊美的年轻演员主演,搭配符合潮流的服饰、造型,包含细腻复杂的爱情友情以及励志因素的电视剧。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剧,在现在的电视萤幕上越来越少见了,口碑和它的热度差距会非常大,很多时候它会被观众所垢病。与此同时,我们前一段时间和朋友包括电视剧的制片方聊天的时候发现偶像剧这个定义被放得很宽泛,像前面播放的小片采访的观众,发现他们对偶像剧的定义也是很模糊的,到底什么是偶像剧?偶像剧在今天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第一个话题,论偶像剧在当下的定义和在内地生存困境的一个原因。

  我们首先请《来自星星的你》的张太侑先生来谈一谈,因为我们知道在韩国偶像剧是在周三周四的水幕剧时间专门播放,针对的人群也是年轻观众,这个时段的电视剧,也是很受广告商的喜爱。您认为偶像剧的定义是什么?含有什么样元素的电视剧可以称得上是水幕剧场?

  《星你》导演称炸鸡啤酒走红很意外 偶像剧仍需接地气

  张太侑:偶像剧就是一个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最近的趋向是爱情故事加上梦幻的故事情节。这种偶像剧也可以是时间旅行的概念,还有在历史当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再构成一下拍到偶像剧当中,这也是一个叙事剧。现在的偶像剧,加上梦幻般的效果,比如说外星人,还有鬼的故事这种不是现实性的故事情节,这也可以是一种叙事剧。

  不知道中国现在的情况怎么样,韩国从一年前开始流行这种叙事剧。我觉得之后几年应该还会流行这种叙事剧。

  主持人:张太侑导演的意思是说,超现实的题材套用在传统的偶像剧范畴里面,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这么理解吗?

  张太侑:对的,因为之前一般性的偶像剧只是一个富二代和穷女孩的爱情故事,这些人们都已经看腻呢,所以就想添加一些新的元素。

  主持人:像《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也是非常火的,甚至包括像炸鸡、啤酒因为这部剧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潮流。您在拍这部剧之前,有预想到有这样的效应吗?

  张太侑:我完全没有想到有这样的效果。用炸鸡和啤酒表现出一个市民,不是富二代,因为啤酒和炸鸡是平民都可以吃的,所以想表现出平民也可以有故事。

  主持人:就是说还是希望这个电视剧能够更接地气一点,可以这样解释吗?

  张太侑:通过炸鸡和啤酒,我们一般人也可以感受到,我也可能跟千颂伊一样,一起喝啤酒和吃炸鸡,千颂伊可以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

  主持人:还是需要贴近我的生活,让我们的带入感越强,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中国电视机收视主要人群还是以中年以上的女性居多的,不知道韩国的收视情形是否跟中国类似?如果类似的话,在韩国中年以上的女性也喜欢看这种偶像剧吗?

  张太侑:每个国家主要的收视主要是女性,韩国也一样,虽然她们也是中年以上的女性,也喜欢看这种偶像剧,帅哥、外星人这种。

  主持人:这种题材的剧在韩国不会因为收视人群的不同而造成收视率有问题的情况?

  张太侑:这个虽然不会很细分,基本上的人群是一样的,但我们可以看到那种主人公是中年以上的以及离婚过成功的那种故事,虽然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人不太喜欢,但他们有自己的收视率,中年以上的女性比较喜欢。还有像《花样男子》的这种爱情故事,也有自己的收视人群。

  主持人:我总结一下,张导演的几个重要的点,首先偶像剧还是需要贴近我们的生活,其次,偶像剧在韩国有稳定的收视群体,而且他们的偶像剧基本上是老少皆宜的。

  我们知道在东方卫视马上可能会播一部电视剧《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这部剧在拍摄的时候,我就去过他们的取景地希腊。我们想让金翰九先生聊一聊,他作为一个韩国的制片人,来中国比较长,对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市场比较了解,让他谈一谈自己心目中对韩国和内地偶像剧的比较和看法。


  金翰九称《星你》是叙事剧 赞中国国产剧层次深

  金翰九:我们《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从策划开始,就没有认为是一部偶像剧,而是一部喜剧片。其实我认为偶像剧这个定义还是有点模糊,像《来自星星的你》从我们的理解,它的类型是浪漫喜剧。其实我想说偶像剧不是偶像演的剧就是偶像剧,其实这个剧的本身能够打造偶像,才是偶像剧。按照我的理解,一部剧,剧中人物的特性驱动剧的种类,人物驱动的话,策划阶段,大概是什么样的人,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策划的第一点。比如说《来自星星的你》,外星来的一个人,遇到了类似一个平民,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是这样来理解的。我想说,从传统意义的角度,偶像剧怎么理解。

  主持人:您实际上对偶像剧的定义和咱们刚才说的感觉不太一样,您认为《来自星星的你》,严格意义上是浪漫爱情喜剧。

  金翰九:是叙事剧剧(谐音),其实它的故事架构是差不多的,都是一个姑娘,一个帅哥。在当代的话题和叙事剧,或者如何创造当代的叙事剧,从这个角度研究。(讲话听不懂)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它的科学技术,能不能打造社会的叙事剧。所以这一个类型的剧叫叙事剧剧。最近韩国比较流行的是混搭,浪漫喜剧这样子的,这是一个发展的叙事剧,能推动它的叙事剧或者已经赶上了叙事剧,往往是漂亮的男孩孩子漂亮的女孩。因为电视剧肯定要做到一些梦幻的东西,其实这个人跟我差不多,但这个人比我高一点,跟我相比长得帅,但他遇到的事情和他的感情线跟我一样。

  主持人:就是说他们可以长得比我帅,但我们都会吃炸鸡和啤酒。

  金翰九:所谓的偶像,其实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趋向。我们可以想到这个趋向。

   主持人:按照您对偶像剧的定义,内地的您看过的电视剧,什么剧可以算是偶像剧?

  金翰九:其实到现在为止我看过中国电视剧当中,最喜欢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我是1993年到中国来,《东边日出西边雨》和《北京人在纽约》,我天天看。其实中国电视剧的层次很深。

   主持人:您认为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不管是偶像剧,还有您定义的偶像剧,还是包括您说的叙事剧剧,内地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什么是有待于提高的?或者跟韩国相比,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

  金翰九:其实韩国的做法,大家都知道,边拍边播,韩国和中国有什么区别?可能说不了很多,我在韩国和中国联合制作的环境当中,技巧或者我自己的做法,首先策划阶段,我们是先想到某个人,什么人在什么时空下碰到了什么人,出现了什么事情,我们先从这个人物想象开始,(听不懂)我比较喜欢导演能够前期参与进来,因为电视剧毕竟是影像艺术,导演会说他的影像语言,差不多一二三四集主要的演员,按照人物,我们把这个人物真实的人,包括造型师可以一起参与进来(听不懂),怎么把这个人物的魅力发挥出来,主要是讨论这些东西。核心事件,在什么时空之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相对而言讲得稍微厚一点。

  主持人:金翰九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概念,他对于咱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偶像剧,在韩国来说,不能说是偶像剧。而咱们熟知的一些韩剧,像《来自星星的你》,不知道《继承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可能这种都不能算是韩国的偶像剧了。再听一听其他嘉宾的发言,我们知道台湾的偶像剧,也是这种类型剧种里面的标杆了。很多年前,可能都看过《流行花园》的电视剧,一下子捧红了四个男孩,也是开启了观众对于偶像剧的认知。如今台湾偶像剧和乡土剧成为台湾两大电视剧的流派,也和内地合作过合拍剧,请赖先生跟我们谈一谈,他对偶像剧,包括在台湾还有在内地现状的一些看法。


  赖聪笔称国产偶像剧缺乏造星力 受众应设定年龄段

  赖聪笔:我先补充一下前面两位前辈所讲的,在韩国,因为我本身从1999年开始八大引进很多的韩剧,所以我对韩剧有相当相当的研究。其实韩国没有所谓的偶像剧,因为他们专门为青少年做的戏非常非常少,像《来自星星的你》这种戏,设定的年龄段比较轻而已,没有说很多长辈和小孩子一起参与,把故事拉长的,这是我对韩剧的理解。

  我觉得偶像剧也有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最近我跟业内的人士在聊,偶像剧最终是所谓的造星,这是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的。我们台湾从《流行花园》开始,产生了F4,到我们八大做的《飞轮海》、《恶作剧之吻》等等,成为当时在亚洲蛮有影响力的明星。

  我们在偶像剧的发展上,目前来讲,我们强调了它的题材,因为偶像剧是15岁到24岁的观众为主的,我们台湾拍的偶像剧里面,比较没有所谓的上一辈的演员,也没有小孩子,完全以高中、大学为主的。很多剧都是来自于日本的漫画,因为本身它必须要有一个空间,比较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一般我们的偶像剧,在这个戏在台湾受到一定重视的话,这个演员就会马上很火,所以偶像剧是一个造星的摇篮。这跟我们国内不一样,因为这几年国内比较注重家庭爱情戏,可能这个演员在当下热度很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办法维持。

  在前年在国内播的一部戏,我们自己的界定主要族群是15岁到35岁为主,从它一开始的背景,故事发生在学校,我们也不把它定位为偶像剧。这个戏只要受到关注,马上就会在市场上受到重视,我们会一次把一个团体造出来。这是我对台湾偶像剧的定义。

  主持人:比如说像现在台湾的偶像剧的现状,我们印象里,从《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可能没有亮点的偶像剧在内地走红过,包括内地本身的市场也很少能见到象样的偶像剧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赖聪笔:这个原因很简单,整个被内地的磁吸效应,把台湾好的导演、演员、编剧都拉过来,毕竟在这边的市场,他可以拿到的酬劳比在台湾多5倍。所以第一个人才严重流失。第二个,因为毕竟台湾的市场小,制作费一直在增加,这几年非常在乎内地市场的引进,所以在制作上,高中生谈恋爱啊,或者有一点点同性恋倾向的也不行,像《花样少年少女》这样的题材也不行。里面的对白,在内地引进的话,还要做修正。所以在台湾,一直在反思,在台湾的收视率都不会好,内地电视台怎么会引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八大在前年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不管了,我只要在台湾做,通过网络,也可以在内地这边,很多观众可以看到。我们要走的方向,你不要在乎在内地的市场,你就照台湾自己的尺度去拍,如果说再来做适度的修剪,反而不好。

  主持人:单从题材上来讲,像偶像剧,实际上最早是日本的一种剧集类型,然后台湾把这种剧集拿过来,经过了加工,把这种剧集定义为偶像剧。而日本的这种偶像剧原型是比较写实的,但经过台湾改编之后,变成了更唯美,范围可能会比原型窄一点的情况。现在来说,如果让偶像剧回归于多元化的感觉,让它的范围更宽更广一点,会不会对偶像剧的发展有帮助?


  赖聪笔: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偶像剧,既然你是偶像剧,15岁到35岁就可以了,不能把它放大,你什么都要,最好变成你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们的观点是,你设定这个年龄段的,就做这个年龄段的,不能想要把它放宽。

  主持人:您的意思觉得偶像剧还是应该有一个专属的定义,而不能扩大它的范围,只是为迎合受众群体。

  今天还有一位特邀嘉宾,也是一位明星制作人,有请吴奇隆先生上台。

  咱们接着刚才的问题说,现在偶像剧在内地市场有一种陷入饥荒的感觉,很多人说这个跟电视台的购片策略也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不敢拍偶像剧,拍了偶像剧之后,电视台不买,挣不到钱,电视台也有它的想法,我肯定要买收视率更好的剧。所以我们想请浙江卫视的冯微微女士谈一谈,从电视台角度内地偶像剧为什么这么不吃香?还是说真的像他们说的这样,电视台在买偶像剧的时候,真的是非常谨慎甚至不考虑购买呢?
作者: 茉莉    時間: 2014-6-14 01:48




  冯微微:偶像剧相对小众 收视率高低不等同剧好坏

  冯微微: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一次论坛,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主持人的这个问题,坦白讲,对于我们电视台如何来采购一个剧,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什么样的剧是我们要买的,什么样的剧是我们不要买的?电视其实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它既然在市场里进行交易了,就是一个特殊的商品。特殊的商品要符合一些基本的商业规则,我不知道在场的,是不是跟我一样的观点,首先它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进行理解的。

  比如我们在买家里日常用的东西,首先肯定会问,这个牙刷要不要?因为我每天都要刷牙,所以要买这个牙刷,再会考虑这个牙刷是不是我喜欢的造型,是不是我喜欢的公司,是不是它的品牌是我接受的,用这样的方式倒推到采购的角度很好理解,首先这个电视剧是不是我们代表的受众最大程度喜欢的剧种,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就一个标准,通过我们的手买回来的电视剧,是不是代表最广大的受众接受的剧种,如果是,我们就买。

  偶像剧从所有的剧种来说,是相对小众的,在很多地方没有偶像剧或者什么剧种之分。偶像剧,从百度上搜索,是不是应该理解为年轻貌美的,它是给人造梦的这样一个故事。其实从韩剧的发展来看,癌症、车祸、医不好的这些问题,这几年大家都流行喝啤酒、吃炸鸡。这些总体来说,还是属于一种叙事剧,所以刚才金先生说到是一种时代的叙事剧。

  我觉得原来偶像剧的定义和今天偶像剧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偶像剧从剧种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从广义的来讲,也是现实题材的一种,或者说它也是生活剧的一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目标比较年轻的剧种,就是偶像剧。

  那我们怎么判断这个剧是否好看?首先看题材是不是合适的?其次是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得好。比如说《来自星星的你》,为什么我们爱看?包括国产的剧《辣妈》、《大丈夫》等,包括《步步惊情》,都是收视率非常高的,这些剧首先是故事好,然后是制作班底好,演员阵容强,还有它的宣传到位,播出时机合适,这些要素都是构成我们购买的前提。

  主持人:按您说的感觉,偶像剧实际上是一个小众人群关注的一个电视剧,电视台购买它的话,可能会造成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出现,有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去解决它?

  冯微微:我们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没有那么清晰地去定义这个偶像剧。一般的偶像剧,广义的角度来说,生活剧是不是偶像剧?我理解您的偶像剧是狭义的偶像剧,而我们买的是广义的偶像剧。所以广义的偶像剧,其实是不受排播的限制,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一个限制的话,如果特别小众的偶像剧,会放在寒暑假期间。我以前也做过一个比喻,就像买玉石一样,你首先要懂,还要有魄力,你还要有点运气,你的竞争环境是不是好,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收视率,一部剧的收视率高低,也不能等同于一部剧的好坏,播出的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定,有的时候收视不好,但网络点播率很高,这只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主持人:您对偶像剧的定义相对来说是比较宽的,跟赖聪笔先生的观点不是很一样,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因为赖聪笔先生说偶像剧还是应该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范围,您是觉得偶像剧可以很大,可能很多生活剧里面,也许就是偶像剧。接下来我们就要跟韦正先生讨论这个问题了,每个人对偶像剧的定义,都不太一样。很多人可能觉得偶像剧就是像刚才说的那样很唯美,但有人对偶像剧的定义,这个剧里面只要有偶像产生,或者这个剧里面本身带有偶像,它就是偶像剧。像《爱情公寓》系列,一般定义为情景喜剧,但它又产生了很多角色,又成为了一种偶像,人气很高。那在您看来,这个偶像剧的范围有多大?

  韦正称《爱情公寓》定位都市爆笑偶像剧 国产偶像剧可以拍很好

  韦正:像《爱情公寓》,这个项目我们最初策划的时候,定义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一个都市爆笑偶像剧,它本来就是一个偶像剧。在我们的理解里面,任何一个类型片都是可以混搭的,而且类型片的混搭是剧本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我们当时在考虑说怎么样做一个跟以往的喜剧片不一样的片子,我们把一部分的偶像剧元素融入到这么一个剧里面。

  我们看一下在电影分类里面,其实是没有所谓偶像剧分类的,而且在西方分类没有严格的偶像剧,人家叫青春剧。其实偶像剧在中国,它是替代了青春剧的范畴,它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是非常青春的,给年轻人看的,里面有强烈的流行符号以及它能给到年轻人美好生活向往的剧,至于它是不是创造偶像还是消费偶像,这是有不同的形态,这不重要。如果你打造一个明星,也是一个偶像剧,如果你打造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生活常态也是一种偶像剧,这个就是我对于偶像剧的一个理解吧。

  其实任何一个剧,真的希望成功的话,当然一定需要跟其他的剧有一点不一样。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特别不喜欢给它一个特别多的限制,偶像剧是这样的,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原则,别人才能记得住。你看人家成功,韩剧非常好,但如果你今天把一个韩剧买进来,所有的台词和服装、场景都跟它一样,换中国人来演,这个剧一定也不行。不是说只要我们怎么样怎么样,就一定能怎么样怎么样。韩国的偶像剧和台湾的偶像剧,是基于他们本土的流行文化和国情,它整个市场的空间决定了它必须要向海外输出他们的文化产品,而内地的电视剧市场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市场,我们在策划的时候,我们要分清楚,哪些东西是我们内地的制作团队可以学习的,哪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坚持自己特色的东西,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韦正的观点跟前面又不太一样了,如果我们拿美剧打比方的话,比如说《六人行》也可以算偶像剧?

  韦正:《吸血鬼日记》是非常典型的偶像剧,以前有一个《校园侦探》也是,拿到国内一定是当做偶像剧。其实美国人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整个感觉一定要非常梦幻,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类型,比如说《步步惊心》,它是一个非常好的青春戏,真的有很多现代的共鸣,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年轻人就会喜欢,并不是因为它是古装。

  主持人:其实我跟周围的女孩聊天的时候,发现她们其实很喜欢看韩国的偶像剧,喜欢看台湾的偶像剧,咱们经常会提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如果把它的东西都复制过来,在我们这儿拍不一定会好。有很多人说,内地的制作,尤其是时尚感强的电视剧,可能制作不够精良,甚至可能会有一点乡土气息在里面,这个问题怎么看?

  韦正:如果我们今天请韩国的服装团队,所有的服装跟《来自星星的你》一样,我们仍然拍不出《来自星星的你》,因为那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忘记那些服饰。为什么大家喜欢看韩剧和日剧、台湾剧,偶像剧代表的是流行文化,就像水一样从高的地方往下流。其实韩国、台湾、日本的文化圈,相比内地的文化圈来讲,它是处于强势的地位,中国的偶像剧要卖到韩国去不可能,别人不要看。有点像中国足球,我们会去看英超,会去看意甲,人家会看中超吗?不会,这个非常现实。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是说你今天按照英超的模式,把人家的教练请过来,我们可以上升一个台阶。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年轻人很可怜,他们没有剧可以看,每天看美剧、韩剧、日剧来过他们的流行生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我们需要反思,不是说我们今天把它归结到服装师不好,导演不好,编剧不好,不,这是我们整个文化落后了。而我们之所以要做《爱情公寓》,我们希望证明一件事情,中国人好好来做一件事情,是可以做得比他们好的。

  主持人:我觉得韦正导演的发言很犀利,他点明了很多直接的问题,偶像剧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可能没有那么受欢迎或者说拍得不够好的原因,我们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高度。我也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韩国的两位制作人、导演,他们对偶像剧,尤其是金翰九对偶像剧的定义有他自己的理解。来自台湾的赖聪笔先生觉得偶像剧还是应该有它专属的个性和收视人群的。而冯微微女士和韦正导演,也是认为偶像剧应该范围更宽,不只是传统的公主和王子的感觉。

  下面就要请吴奇隆先生了,首先他自己就是一个偶像,从最早小虎队到现在的四爷,同时他又是制片人,又是投资人,从你的角度来看,你是同意偶像剧是一个窄的定义,还是说它是很宽泛的,有偶像就可以算作是偶像剧了呢?

  吴奇隆倡导偶像剧尝试创新:应适应中国国情

  吴奇隆:我这几年可以算是经历得比较多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在做制作的时候,不会把任何一部戏做任何的归类和定型,我们希望所有戏的创作有很好的空间,有很漂亮的画面,有很受欢迎的艺人和演员在里面,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可是,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以前制作过一些戏,我自己觉得在制作上、在画面上,在各方面,我们非常认真做到很好的要求,可是后来因为你画面太漂亮了,所以你这是偶像剧。我们也会碰到不同的困扰,但我们也慢慢看到市场在转变,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一段镇痛。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生活剧越拍越漂亮,剪辑也好,节奏也好,会觉得它越来越精致。其实我对偶像剧的看法和定义,可能很多人会把偶像剧归类为因为它很漂亮,因为它画面很好,包括很多年轻人喜欢或者里面有某些演员受到年轻人喜欢的,很自然而然把它放到偶像剧里面。坦白讲,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偶像剧会受欢迎,绝对不是因为只有画面好盘,绝对不是因为里面的演员知名度高,一定是因为里面的情节和感情打动人的,可是人人会把它归类为偶像部分,就会把一个认真制作的好的团队和制作覆盖掉了。对演员来讲也是的,我做了二十多年了,有时候觉得很开心,至少人家对你是有关注度的,可是有时候也会很辛酸,我很认真地在做一个表演,我很认真地把角色里面所有的感情都投入进去,我觉得我做得还不错的时候,可是人家觉得你这个人不会演戏。这是一个阶段性,因为电视剧的环境,在国外来讲,其实是已经非常工业化和专业化,都可以有不同的分析,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有一个什么样东西,我们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外面的一些经验和东西,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但它绝对不是绝对的。戏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感情面的东西,好莱坞很多大的电影,它的科技的部分,那是硬件的部分,我们可以拿来做,可是我们做不出一样的东西。


  有些时候对偶像剧来讲,很多人觉得它不接地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有距离的。可是恰恰我们对国外的这种青春剧和偶像剧来讲,恰恰是这些剧会让人产生憧憬、向往,你才会喜欢它。如果搬到国内来,一定会被人家骂死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本着把事情做好,把戏演好,一步一步走,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您基本上也是认为,咱们现在在整体的发展上,还不够先进?

  吴奇隆:我不觉得我们不够先进,可以看到先进的人才进入中国。所以我不认为是否先进的问题,而是大家在找一个文化上的差异性,怎么样找到现阶段适合我们这个环境里面的类型。所以,不要一刀切的归类这是偶像剧,这是生活剧的,最重要的是拍出让大家有共鸣的,会喜欢,新欣赏的戏,这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可以多一点综合性?

  吴奇隆:其实我觉得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尝试的过程。因为只有尝试,你才会知道哪里错,才会知道什么样内容是有很好的反映。即便我当演员也好还是当制作也好,也是在摸索的过程。很多时候,你是很难说出那条线到底是怎么去区分的。很多人说你不要花那么钱做制作了,我明明是做了多的投入,明明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事情做得很有诚意,可是就会被人们归类为一个奇怪的类型,甚至卖不出价钱。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的话,是不是戏符合现代的就可以了,也不要创新了,这样的心态,会让我们整个环境没有办法进步的。我鼓励大家还是要多多创新,失败也无所谓,因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主持人:我们在前行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不管是偶像剧还是其他类型的剧?

  吴奇隆:对。

  主持人:现场的各位嘉宾都谈到了对偶像剧也好,包括中国内地电视剧的一些看法。还找到了一位明星制片人,可能今天不能来到现场,但他之前录了一段VCR,非常简短谈了一下自己对于偶像剧的看法。

  林心如[微博]认为偶像剧受众年龄偏小 播出档期应规划时段

  林心如:我觉得偶像剧这三个字,它应该是比较年龄偏小的,讲述的是校园生活,比较给小朋友看的,我会觉得这样是偶像剧。因为看这些比较小朋友戏的观众,他们不会在电视上看,他们可能都是在网络上看,毕竟网络上的时间比较好控制。所以可能就会对所有的收视率造成一些影响。因为可以比较有时间看戏的观众朋友,是婆婆妈妈们,她们的选择可能不在偶像剧上。我个人以为,如果在电视上播的话,并不是非常理想,而在网络上面播,大家可能会看得多。我觉得婆婆妈妈比较喜欢看一些接地气的家庭剧,或者是古装剧这些。


  偶像剧真的要规划好特定的时段,专门的时段,它的年龄层这些。

  主持人:我总结林心如在VCR里面说的观点,第一,首先她认为,传统的偶像剧是受众群体相对低龄化的,可能跟现在内地的电视机受众人群不是很匹配。第二,她希望能够电视台有一个专门的剧场或者栏目去固定播偶像剧,固定一个收视人群。

  我们集中探讨了关于当下偶像剧的定义之后,我们可以进入第二个话题了,我们都知道偶像剧是一个强烈的造星平台,可以一夜之间可以捧红明星,还有一个功能,它可以引领时尚,很多观众因为看了一部偶像剧里面角色穿的衣服,就会去模仿,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偶像剧的商机。偶像剧的商业价值,同时结合偶像剧的现状,来展望一下内地的偶像剧在未来的一个发展前景。一个电视剧能让炸鸡和啤酒成为风尚,这也是一种商业化的典范,请咱们的张导演来发言,谈一谈在韩国的偶像剧或者叫韩国的叙事剧,它的商业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以及未来的想法。
作者: 茉莉    時間: 2014-6-14 01:49




  《星你》导演选演员不偏向新人 韩国人不说偶像剧

  张太侑:我只是一个导演,不是制作人,我的目的不在于商业价值上面。

  主持人:那咱们问一个跟导演有关系的问题,既然偶像剧是一个造星的好途径,韩国在制作偶像剧的过程中,对于演员的选择是什么样的标准?是更希望大牌明星还是选用一些新人?

  张太侑:根据电视剧不同,找的演员也不同。因为在剧中的都是很重要的男主角和女主角,所以不会偏向于找新人来做。做导演的时候,不会把这个炸鸡和啤酒变成一个流行叙事剧,不会把目的放在商业价值上面,在韩国这样的导演很少。这些流行叙事剧附加的不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原来的目的不是这个,因为片子火了,才有了这个效果。我有听说过在中国特别流行炸鸡和啤酒,各种韩式店人很多,我之前是没有预想过的,听到这种消息很惊讶,但我觉得这种经济效益是很好的方面,但我之前不会预想到这个事情,我不会把目的放在商业价值上。我们做电视剧的时候,不会制作一个衣服通过这部电视剧卖出去,我们基本的目的不会放在这边,这些都是我们按照需要,看情节,找适当的衣服,目的不会放在销售上面。有一些商品有可能是战略性的计划,比如说女主人公是设计鞋子的,这个时候可以把鞋子作为战略性的商品,除此之外,我们不会把目的放在销售上。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导演,您是否同意金翰九先生所说的偶像剧的划分?《来自星星的你》是叙事剧,而非偶像剧?

  张太侑:他的观点很明确,我也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国家没有偶像剧的描述,这种词也就是在我们业内才使用的,观众们都不会知道这个词。明星的那种爱情故事都是偶像剧,例如张东健,金秀贤[微博]这样的演员,40岁有40岁的爱情故事,20岁有20岁的爱情故事,年轻一类的爱情故事,不能归为偶像剧,20岁和40岁的爱情都是同样的故事。我没有那种偏向要用新人或者用大牌明星,就看故事情节,看谁更适合,就会选谁。所以,我觉得分为偶像剧什么的,都没有什么意义。既使他现在是一个新人,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偶像,既使有偶像,那个片子也不一定成功。

  主持人:张导演其实有一点点和韦正导演和吴奇隆先生的观点类似的地方,实际上对这种剧没有划分,我的剧只要拍出来,选合适的演员,可能是20岁的人偶像,也可能是40岁人的偶像,归根到底都是观众喜欢看的剧。

  金翰九分享《夏天》商业经验

  再问问金翰九先生,您在中国内地做电视剧的时候,比如说你做《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的时候,你对商业的把控是怎么对待的?

  金翰九:《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最明显的植入就是手机。因为年轻人通过微信或者微博可以沟通。我毕竟不是导演,其实我需要的是营销的资源,和我的剧能不能互通,不是给你多大的特写,而是这个手机在这个剧里面怎么用,这是植入的概念。《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除了植入广告之外,还有一款产品想作为延伸产品的,就是一个背包,这是学生常用的一个背包。我想通过这种东西来验证一下,一部剧是通过电视台的收购,其实全世界的趋势都一样,未来的新媒体时代,一个电视剧的收益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变化?从策划阶段开始,应该怎么样策划它的收益模式。我看过中国的什么偶像剧比较喜欢?我刚才没有回答,其实《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第一个策划点,其实是看了《爱情公寓》开始的,我看到了《爱情公寓》在中国得到观众的喜欢,我有信心做这种类型的剧。其实情景喜剧不是电视剧,应该是TV秀,这种剧为什么观众喜欢?这些剧都是人物说话的剧,什么人在什么时空下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这些人都是我身边的人。这个剧说了我想说的话,它发生了我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这些东西把我自己能够安慰过来,我觉得《爱情公寓》是中国电视剧里面的一部剧,是偶像剧。

  主持人:实际上咱们在电视剧的拍摄中,将来会有越来越的衍生品,一些附带的商业价值,尤其是时装剧里面越来越多。那种电视剧是接地气的。

  刚才赖聪笔先生对于台湾偶像剧的定义,还是比较传统的,林心如的定义也是传统的对偶像剧的认知,赖聪笔先生介绍一下台湾偶像剧在造星和商业价值上的心得?还有对于台湾偶像剧有什么样的未来?

  赖聪笔称偶像剧周边赚钱 造星更强调用年轻人

  赖聪笔:刚才提到植入商业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跟我们所有合作的团队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植入而植入,绝对不能做。今天我硬要喝这瓶水,为了拿预算,这是我们非常忌讳的事情。在2000年的《冬季恋歌》,有一个北极星项链,商业价值非常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接下来我们在偶像剧的制作上,它可以聚集周边的人气。未来我们拍戏,把成本拿回来,只是基础,真正要赚钱还是周边产品。像《爱情公寓》,这次他们也成立了店家,也有不错的收益。但不能在里面我为了卖这个商品,这个艺人出场硬要穿这个衣服,应该符合这个剧本里面穿的衣服,来卖这个衣服。接下来电子商务也会去拍电影,要从后面赚更多的,而不是说在制作费上面赚多少钱。

  刚才提到造星,我还是比较强调用年轻人,演员是断层的,所以要培养新人,聚集人气。

  主持人:很多电视剧拍摄,肯定是需要符合电视台的喜好,对于电视台来说,对于偶像剧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冯薇薇称电视台更看重做好内容 不必纠结一剧两星

  冯微微:今天这里有导演,有制作人,《爱上女主播》是我自己作为制片人的。因为有打造频道的鲜明特色的这么一个需求,或者也有打造频道的主持人综合因素考虑做出来的剧。我们现在与其去探讨什么是偶像剧或者偶像剧应该怎么走,还不如去探讨如何做新的传播渠道下的电视剧内容怎么做。这个内容,我相信在座的一些嘉宾的观点,其实是一致的,所谓它是一个这样的偶像剧,还是那样的偶像剧。我来理解,这个剧是不是受观众欢迎的,无非观众分小众,像《爱情公寓》这种是4到15岁的,25岁到40岁的,无非你想要的观众群要多大,根据你所要输送的观众群来做,归根到底,只要把内容做好了。演员我理解,其实不见得大牌的就一定是好的,是不是跟这个剧的角色是搭的?《爱情公寓》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认识韦正吗?显然不认识,现在不认识反而奇怪了。我认为接下来更要研究探讨的是如何来颠覆式的创新我们的内容,如何更好地做好内容,而不要纠结这是否属于偶像剧。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您不喜欢,从电视台的角度来讲,从每年要实行的一剧两星的政策,这种比较时尚的,可能有大牌明星的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一定不会低,一剧两星的政策会不会限制这种电视剧的发展?

  冯微微:一剧两星政策出来以后,大家都在探讨一剧两星的话题。我想问的是,一剧两星之前是一剧四星,一剧四星之前是没有限制。我们从没有星到一剧四星,我们电视剧的好看程度是降低了还是提升了?如果是提升了,我们何必再去纠结一剧两星呢?我相信一剧四星我们获得的好剧更多。如果一剧两星以后,这样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观众收看到更多的剧种,能够让更多的制作方有更多的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电视产业往前发展必须经过的趋势。未来我们的电视机可能是折叠式的,或者放在车里就可以看的,传输的介质有4G、5G,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在于是什么内容,什么渠道,用什么介质来收看,至于它是不是一剧两星,也是不重要的。

  主持人:接下来咱们再问一下韦正导演,《爱情公寓》造就了一批偶像,你在拍之前,会想到这个现象吗?

  韦正预料《爱情公寓》造就偶像 商业植入应贴合剧情

  韦正:有,我在一季拍之前,跟他们说过这话,你们当中有一部分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这个也是给我们自己的一个考试,对于导演或者编剧的制作团队来讲,证明你们真的能够做到,是一个合格的标志。对我们来说,也是更有挑战了。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把这部戏做好,从我们自己角度来说,我们也是新人。只是说我们一直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主持人:我们知道《爱情公寓》里面,也有很多的商业元素的植入,甚至里面的服饰一些相关的东西,都成为淘宝热卖的商品了,您对偶像剧的商业价值开发,有什么想法?

  【韦正】:我作为导演,这一块,也不是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只不过讲一个大概的想法,如果我们想把影视剧的植入做好,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植入的环节前置,而不能后置。怎么样才能让植入在里面是跟情节有关的,而不是说它是一个额外增加的东西,剧本写好了,台词也写好了,突然有了跟你说,我多给你钱,你帮我多喝一口水,而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在那个时候就应该喝水的时候,才放进去。这一块,我们也在努力,我们自己的团队在这方面有一个先天的优势,我们在前期都会参与到植入的设计当中,这个会让观众看的时候,没有那么难受。我们会说一个原则,当我们的剧本确定之后,任何的植入都不可以再加进来,不管多少钱。第二个原则,我们在谈植入的时候,不谈总的露出时间,植入而是说你这个东西真正让别人喜欢你的产品。很多植入的品牌是世界五百强的品牌,不是说让别人知道我的牌子,而是这个牌子真的是代表年轻人流行方向的,设计故事,让大家很开心的接受这些产品信息。植入对于剧的拍摄,是有好处的,它是对产业有帮助的。投资方的风险其实很大,演员的片酬都很高,这个会帮助我们有更高的预算,可以把这个剧的品质做得更高,我们整天眼红美国人这么有钱,资金能够做好好剧的一个基本型的东西,关键是怎么样把这个平衡做好,大家的共同利益点,是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剧做好,对于观众和对于这个产品本身都是有好处的,而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

  主持人:刚才林心如的VCR里面提到了几个她的想法,一个是关于偶像剧或者说时尚现代剧,给它提供一个专门针对年轻观众的收视专场,比如说韩国每周三、四有固定的时段。吴奇隆先生,您觉得这种方式,是不是适合中国现在内地的电视剧市场?

  吴奇隆称植入也应该符合国情 产业链仍需完善

  吴奇隆:其实刚才提到的植入等等方面,大家不要把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国外的情况做一个比较,因为在很多地方和出发点本来不一样。举例来讲,《来自星星的你》可以做非常成功的营销,因为它是周播,它可以把现在年轻人在穿什么,吃什么,第一时间的表现出来,可是我们的制作环境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这个戏播出可能是一两年之后,植入的东西可能过季了。

  现在很多电视剧,为什么做那么多的植入,为什么非得喝这样的东西,这也是因为在制作的环境下,在目前这个环境来讲,靠一个植入赚钱维持一个剧组,其实不可能,是争取更多的资源请到更好的艺人,在戏的制作上面能够加分,才能让电视台看得上,其实这是一个产业链上面完整性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把东西做好,做漂亮,做得很成功,可是你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配合的时候怎么做?举例,国外的很多戏剧在开拍之前,不是做剧本,也不是做这个系统的操作,他是先从形象开始设计,就已经开始卖它的周边产品了,等把它产业链的部分建成了,它才开始正式的拍戏。即便我能预测这个戏拍出来非常好,可是在所有产业链后端的东西,跟制作团队甚至跟电视台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我们现在去讨论说,怎么样能够植入植得好,怎么样让人家看得更舒服?其实我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辛苦挣扎的阶段,我会希望将来有一个这样周播的剧场,在国外甚至周播的剧场都可以分得非常细,星期一的周播可能是惊悚片,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精采类型做区分,可是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完整的环境,我们在拍的时候,希望能够把最好的,最符合年轻人的,第一时间介绍给大家,只有在产业链完整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好的互动。可是现在大家都很努力,但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卡住了,这是所有从业人员比较为难的。我会希望,也许有频道说愿意开一条周播的剧场或者专门开一条属于年轻人的偶像剧频道,这是希望,但这个也要看大环境。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电视剧市场的产业链,随着大家的努力,能够越来越完善和完整。接下来应该是媒体提问时间,但吴奇隆先生,作为白玉兰的评委时间比较有限,所以他就不参与媒体提问的环节了,我们还是感谢他能够来参加我们的论坛。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举手。

  提问:是不是我的理解有点偏差,今天的论坛是讨论制播营销新思路。我想问两个问题,《继承者》和《来自星星的你》引起了轰动效应,很多人没有看过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我想问一下,这两部剧,除了剧本身之外,有什么营销的新思路?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营销手段?另外一个问题,论坛开始之前放了一段宣传片,随机采访的观众都认为不看国产剧,因为山寨,脑残,这种现状,想问一下路在何方?想问一下赖聪笔先生。

  赖聪笔:其实刚才讲的,拍摄的画面要唯美,找的艺人要帅哥美女,服装一定要到位,你一定要投资。最重要的是,国内现在拍戏很大的问题,可能两个月要拍40集,我们在台湾拍戏,一般是20集拍四个月,所以有几个很大的问题,演员为了赶时间,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他的时间也没有办法现场收音,拍摄的时候,现场环境不会处理得很好,都会影响到最终我们看到戏剧的感觉。这几样是把我们偶像剧往上提升应该注意的几点。

  提问:我的问题想问冯微微老师,刚才在讨论中,林心如和吴奇隆都提到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时段播偶像剧,这个实现的可能性多大?

  冯微微:偶像剧有专门的时段播出,这不是问题,浙江卫视,以《爱情公寓》为例的偶像剧,在我们的白天时段,包括晚间的假期时段,包括传统节假日,我们都会安排这样的假期时段。如果你们喜欢看这样的偶像剧,请锁定浙江卫视,一定能找到你们爱看的偶像剧。

  提问:想问一下张太侑导演,对本届上海电视节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把《来自星星的你》的翻拍成电影呢?

  张太侑:很荣幸能来到这次上海电视节,我是第一次来到上海电视节参加这个活动。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也是特别好,这次电视节的规模也特别大。我对制作电影版,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打算,因为这不是由我一个人来定的。像《爱情公寓》导演的所说的一样,韩国的片子一模一样再去翻拍,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要做的话,我会在这个故事情节的变动方面注意一下,我会创新这个故事的情节,不会用一模一样的。

  提问:我的问题是提给韦正导演的,在过去的电视剧里头,情景喜剧和偶像剧是分得很开的,像《我爱我家》这种比较闹的,比较笑的,像偶像剧里头的《步步惊心》、《东边日出西边雨》通常比较严肃,以哭取胜的。但《爱情公寓》可能开创了一种把偶像剧和情景喜剧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当然它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但同时演完之后那些演员也成了偶像。你们在做《爱情公寓4》的时候,两者结合方面有哪些心得,把偶像剧和情景喜剧结合在一起的,是不是成为一个很大的类型剧?

  韦正:其实混搭类型这个事,说起来也容易的,大家都可以去混搭,但其实做起来的时候,是一个技术活,至少在中国没有人做过这样混搭的尝试,意味着很多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现在还记得我们在策划的时候,说它是一个爆笑偶像剧的时候,当时电视台的买片方说“这不可能,偶像剧就是偶像剧,喜剧片就是喜剧片,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混在一起的”,我说“为什么不行呢”?他说“偶像剧需要360度的环绕镜头,喜剧怎么做得到呢”?所以我特别加了一个360度的环绕镜头。其实在我们自己心里面说,《爱情公寓》拍到第四季,我们已经很少提情景喜剧了,在制作规格上更接近于美剧的拍摄方式,不是情景剧式的,它没有现场观众,比如说它有四堵墙,有大量的后期制作部分,很多制作是超过了普通国产剧的制作水准,需要打破大家对于一个类型片既定的思路。为什么要限制在这个条框了,如果我们想要玩,就应该有一个突破。情景剧里面有好的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的,就可以用,偶像剧里面有好的和市场结合的地方,我们可以去用,但最后还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爱情公寓》在国内算是一个奇葩的东西,制作也好,宣传也好,用的演员类型也好,都很怪,可能是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别人也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它,其实它的制作流程和以前的《我爱我家》等完全不一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按照情景剧的方式拍出《爱情公寓》来。

  提问:我想问一下韦正导演和金翰九先生,因为现在大数据时代,像国外很多类似《纸牌屋》这样的电影也采取了边播边拍的方式,中国的电视机是先拍完再播,哪种更符合整个趋势呢?第二个问题,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导,像国外是编导制,以编剧为主的,但像国内可能因为导演很出名或者演员很出名,至少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一些改动。你们二位,觉得在你们的片子中出现了这种情况,会如何抉择呢?

  金翰九:刚才我们说一剧两星和周播剧发布会的现场,听了对未来规划方向的介绍。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对我要做一部剧,要销售一部剧的角度来说,确实有着借鉴的思路,中国以后剧的类型(听不懂)所谓的偶像剧,能概括很多剧的类型的现象,可能以后没有了。我想说,电视台也好,网络也好,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到某个阶段,观众的消费行为到了那个地方,剧的类型化,所谓产业的发展,分化的道路(听不明白)针对更细的目标观众,做他们喜欢的戏,这是我现在的想法。

  编剧和导演,要是编剧和演员打起来了,是按照这个剧,怎么发展对这个剧更好,会把这个判断的原则跟他们沟通,不一定所有的编剧都是这个样子的,在韩国的编剧和演员之间也有这种情况发生。

  韦正:你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大数据以及是否边拍边播的问题。边拍边播,在电视台近期没有看到,我们不去想这个事,如果要破冰的话,应该从新媒体开始,它不是作为电视台的剧来播出的,有可能会做这方面的尝试。至于有没有好处?对于创作来说,灵活度更高,整个资金周期会缩短,这是有好处的,但原来做得好的还是做得好,做得不好还是做不好,这是不会变化的。

  另外大数据,现在大家都喜欢用这个词,凡是整天把大数据挂在嘴上的,一般都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从数据到结论,不是那么容易的,有的时候盲人摸象,只是看到数据的这一面,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很多兜售概念的,他未必真的了解这个市场。

  关于演员和编剧的这个事,我也同意金先生说的,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大家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电视剧是一个团队工作,都不能说一定是哪个岗位说了算,艺术创作是有讨论,有分歧,有争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一点是不可取的,谁的牌大听谁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趋势,大家要讲道理,有事从艺术层面讨论。

   提问:我想问一下韦正导演,刚才您说你自己拍的电视剧,都不要看,为什么?

  韦正:我自己拍的,我看的,我做的,我得剪。

  提问:偶像剧的路到底在何方?请五位嘉宾都回答一下。


  主持人:这个问题,每位嘉宾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也作为咱们论坛的一个结尾。

  冯微微:敢问路在何方,我要回答的是:肯定是路在脚下,看我们怎么走。

  赖聪笔:要拍一个比较精致的,要用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后期制作,足够的投资。

  张太侑:创造一个很有魅力的故事情节,看这个内容最重要,而且这个内容得有演员。

  金翰九:我的想法是,在类型片当中要把这个类型做到位。

  韦正:就是多学习世界上比我们更加先进的电视剧,以他们作为榜样,戒浮躁,不要去赚那些快钱,把每一部作品做好。

  主持人:偶像剧作为一种诸多类型剧当中的一种,曾经广为大家喜爱,可能目前的现状,并不是特别的景气。大家讨论的是它的现状和未来,不管它未来变成什么样?只要广大电视人去努力,去前进,我相信将来不管是偶像剧,还是电视剧行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红火。

  咱们今天的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 茉莉    時間: 2014-6-14 21:27

组图:业内大腕齐聚新浪潮偶像剧论坛谈出路_高清图集_新浪网

2014.06.12 16:23:14
http://slide.ent.sina.com.cn/tv/slide_4_704_83037.html#p=1

新浪娱乐讯 6月12日上海电视节新浪潮偶像剧论坛举办,冯微微、金翰九、赖聪笔、《爱情公寓》导演韦正、《星你》导演张太侑、吴奇隆等齐聚论坛。夏祺/图


业内人探讨偶像剧


吴奇隆发言


吴奇隆


吴奇隆与韦正


吴奇隆







业内人探讨偶像剧





吴奇隆发言


业内人探讨偶像剧



吴奇隆与韦正





歡迎光臨 隆之傳奇新版論壇 (http://snowblue.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