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也,先谢谢热心顶帖的各位妹妹,
声明一下,偶一点儿也不讨厌左妹妹,而且电影中她的中景和远景镜头都不错,就是近景镜头有些让我可以感到一种岁月的痕迹和沧桑的感觉,可能是那个发型的缘故,而且人可能会有一种思维定式,会有属于自己的预先的期待和设计,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会有着什么样的眼神和个性,其实这很主观和武断,不过没有办法,每个看电影的人势必会带着自己的眼睛和脑袋还有心去看,所以观感不同太正常不过了,呵呵;其实我看到后来,尤其是第二遍的时候就觉得,这样其实也挺好,挺符合整部片子那种淡定和自然的感觉,如果偶一上来就觉得雨桐是“我见犹怜”的话,可能会很投入,那么可能倒不会满足于后面淡淡的描述了,呵呵;
看第一遍时,我真的不太喜欢前面电视采访的部分,和吴静丈夫的感觉一样,觉得他们真的很残忍,所以偶暗自设想了一下,如果安排吴静是雨桐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邻居,其实都是可以的,反正我看着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对着吴静夫妇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吴静夫妇的状态一下子就打动我了,吴静的眼睛,她丈夫看着她的眼神,都让我好感动,其实他们是完全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个人以为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极端的状态相较于自然平静的状态反而更容易,但也怕表演不到位或者过火,吴静夫妇的状态表现得很不错,很感人但不过度;唯一可以商榷的是她丈夫对雨桐采访的回答,对于需要编导帮助提炼出主题的观众可能是适当的,但对于偶这样吹毛求疵的人而言,始终觉得倒不如很直接的一句话更有说服力,“检查出孩子有缺陷的时候,孩子已经五个月了,已经会动,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他/她的存在,你让我们怎么忍心放弃他/她?”
昨天忘了说了,我还很喜欢志轩与雨桐童年第一次相遇的那一段,在那样轻快跳跃的音乐引领之下,单纯而美丽的童年就那样地跳到我们眼前,看着玉米地里的玉米杆儿不停地摇晃,我的心都跟着轻快起来,有着这样的童年,这样相伴着长大的志轩和雨桐,才会有着那样贴心而沉稳的支持,有着不需要更多语言的默契,可以不自觉地藏到对方身后寻找的安定和护持,还有彼此叫着“小气鬼”的情感流露,真是喜欢这样的情感,柔和的如同月光一般,暖融融地仿佛春天的水波,带给人安宁,踏实,舒服,却恒定不变的感觉。
其实母爱也许是主题,但也许这爱的定义可以更宽泛些,比如那个有些搞笑的“活地图”,从第一站志轩直接拒绝他跟来,到第二站以“我们需要翻译”做为借口让他可以参与其中,到最后志轩雨桐僵持不下,是他去带来了校长,让人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从陌生防备到彼此关爱,都可以体会到创作者那洞悉世事人心的敏锐观察力,还有温和宽厚的包容之心;所以当妈妈那个模糊的身影出现时,伴随着音乐我的心跳虽然有些加快,但我并没有油然而生出“母爱很伟大”这样的感叹,而是真不容易呀,这人生,这人生某种程度来讲,就仿佛那被牵着鼻子的牛儿一样,虽然看不见那条具体的绳索,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被牵引着,而其中有个温暖而恒定的部分,那就是爱,来自亲人的,来自爱人的,来自友人的,还有来自路人的。
喜欢志轩吗?想要志轩这样的朋友和爱人吗?也许我们自己应该首先成为志轩,否则即使遇不到也就不要抱怨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