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2004-01-30] 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山居)

[2004-01-30] 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山居)

主題 : 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0 18:33:53
作者 : 山居

原文連結:
簡體   http://www.snowblue.net/nicky/te ... ew/review2-0206.htm
繁體   http://www.snowblue.net/nicky/te ... ew/review2-0206.htm

TOP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09:11:45
作者 : 小純

一開始就由歷史來下筆,馬上勾起一些古老的回憶,勾起電影中的畫面,可是......,怎麼這麼短?

山居,太少了啦!偶的肉才剛咬到,你就把它拿走了......


-----------------------------------------------------------------------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09:19:47
作者 : icebird000

惨啊,我刚打好的东西又不见了,肉刚烧好就飞掉了
梁祝研究学家现在应该不在少数,研究出来的结果版本n多,讲我听到的两个好了。第一个,梁山伯是某地小官,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死后下葬,却发现下葬之地有一块祝英台女侠的碑。第二个,前面和第一个版本一样,还是梁山伯死了之后,祝英台前去祭拜,遇上自然灾害,被埋在里面。反正也没人说得清。

-----------------------------------------------------------------------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13:50:52
作者 : 北方的雪

我看到版本就是雪鸟三零说的第一个:梁山伯是某地小官,勤政爱民,两袖清风,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爱戴,死后下葬,却发现下葬之地有一块祝英台女侠的碑。侠女祝英台杀富济贫,威名远扬,不幸在一次行动中失手,遇袭身亡,被当地群众收葬,并树碑立传.年代久远,那石碑湮没在黄土中,直到梁山伯下葬时才重见天日。

-----------------------------------------------------------------------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15:05:55
作者 : 远

说到历史,看戏时发现一个问题。

吴版《梁祝》的梁山伯科举考试高中,以县令的身份向祝家求婚。自古读书人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是考试中举,(戏曲中这种例子太多了,如《西厢记》《牡丹亭》)。这里一改书生高中必能共偕于飞的俗套,即便考中也因出身低微敌不过当时士族门阀森严的政治联姻制度,更好的表现了反抗的主题。

可影片中设定的时代背景是东晋,当时选官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还没开科取士呢,记得科举是隋唐以后的事。

当时懒得考究,刚才查了一下资料,果然,科举考试是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等科。

-----------------------------------------------------------------------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17:45:07
作者 : 寒门烛龙

梁山伯的电影本人没有看过,但是,杭州的万松书院我倒是去过,蛮好的
相信老大的梁山伯也一定很好看,好想看看呀

TOP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18:06:46
作者 : 檐上青青草

看大家聊得起劲,也查了一下,找到一篇有关梁祝的考析文章,转贴上来让大家看看。

“梁祝”原地考析

中国邮政报 作者: 钟祖霞 2003-03-19 13:06

--------------------------------------------------------------------------------


  2003年邮票发行计划出台后,关于《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原地问题,继《董永与七仙女》之后,又一次成为集邮界热门话题。目前媒体上出现的几种观点,主要有浙江宁波、浙江杭州、江苏宜兴和山东济宁等地提出的,这些地方各有一套理由,认为自己是梁祝故事真正的原地。

  梁祝故事的原地究竟在哪里呢?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应首推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殉情,即“合冢化蝶”。查看《中国集邮大辞典》第487页关于原地封的解释:“……根据邮票内容确认的事件发生地(如重大事件发生地、人物诞生地、逝世地、活动地等)制作的原地封。”换言之,原地一般是指邮票内容发生的原地,根据这段文字的解释,我认为《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原地应该在埋葬梁山伯的地方。

  目前,全国据称是梁山伯墓的地方有九处,分别为浙江宁波的鄞州、江苏的江都、甘肃的清水、安徽的舒城、河北的河间县林镇、山东的嘉祥和微山县马坡、河南的汝南县马乡和重庆的合川。梁祝故事作为民间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了增加传说的可信度,各地纷纷认为梁祝是本地人,并附会出了许多梁祝的遗迹和遗物,这也是民间传说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不过,这九处梁山伯墓,到底哪一处是真的呢?确立墓的真伪,也就确立了梁祝故事的原地。

  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最早提到梁山伯墓的是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在宋张津的《四明图经》中记载:“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而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和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及《四明志》都指明梁山伯是东晋的县县令,死在任上,埋葬地也在 县(即今天的宁波鄞州)。《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 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闻知有山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而其他八处梁山伯墓,从各地方志记载来看,都是在宋以后。

  1997年7月,由于偶然的原因,笔者有幸参加了对宁波鄞州高桥镇梁山伯庙(今梁祝公园)内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9天,并将发掘报告刊登在《浙东文化》1998年第1期上。虽然墓的顶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但基部由于年代久远,沉土积压,没有遭到任何的盗掘,因此保存完好。该墓的墓向为南偏西45°,呈双“凸”字形状,分别由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属于“前堂后室”结构,纵长10.2米,横宽1.0-5.25米不等,是一座单穴拱券顶砖室墓。

  随着沉土的清理,首先在前堂的东侧发现了十几件随葬的陶、瓷器物,集中堆放在一起。虽然已经破碎,但仍可明显看出是为墓主特别烧制,作为他死后陪葬的明器,如陶灶、陶罐、陶甑(现在的蒸锅)、青瓷谷仓;也有一些他生前使用过的生活器皿,象青瓷罐、罍、薰炉等,数量不算多,却依照他生前必需品安放。接着在棺室西侧出土了残碎的头盖骨和四肢骨,约有五十余片,并在人骨的周围撒满了已有铜绿锈的五铢铜钱和铜博山炉盖子。当然,盛放遗体的棺木已经化为炭木,但朱红色的漆皮却鲜红如旧。

  值得注意的是,墓砖规格较大,分为长方形40×20×4.0-4.5厘米、刀形40×20×3.0-3.5厘米和楔形38×(12-18)×4.0-4.3厘米三种,砖面上装饰题材丰富,有五铢钱纹、重回字纹、菱形纹、人面纹、重十字纹、花蕾纹等,标志着墓内绣墙技术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

  参照宁波地区已经发掘的相类似墓葬资料,分析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墓砖纹饰和墓的结构,可以断定这是一座晋代的砖室墓。至于墓主人的身份,从“前堂后室”墓的结构可看出墓主人生前享有一定的官爵。因为一般平民的墓葬都是由甬道和墓室二部分组成,不存在“前堂”。这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即使有钱的商贾,也不敢在住宅、墓葬上有任何谮越的行为。公元200年,曹丕为取代汉朝做准备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度,它是士族地主垄断官吏选举的工具。所谓九品中正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它的办法是: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士族门阀,使他们担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郡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家世官位高低)、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计资定品”,品和状写好后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由于两晋司马氏是在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下获得政权的,因此对世家官僚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再注重乡仪,司马氏所重用的文武大臣都是魏晋功臣的后代,于是出现了晋书卷四五《刘毅传》记载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族”,晋书卷九二《王沈传》记载的“公门有门,卿门有卿”的局面。因此从随葬器物的简陋程度,可以断定墓主人是位出生于寒门的下等官吏,这与历代文献志书记载的梁山伯 县县令的身份相吻合,换句话说,这就是真正的梁山伯墓。

  宋大观年间宁波知府李茂诚撰写的《义忠王庙记》中,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说梁山伯生于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公元374年暮春;梁山伯庙修建于公元397年。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士族地主和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三吴地区(吴郡、吴兴、会稽)成为东晋政府最重要的经济基地。特别在会稽的余姚、鄞、 三县开垦湖田,所以有“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的记载。

  作为会稽士人,梁山伯由于贤良方正,在弱冠之年被推举为 县县令。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地方官员筑修堰塘、灌溉农田是一项重要职责。 县境内的姚江经甬江注入东海,平时虽能浇灌周围良田,但在农历八月大潮讯季节,海潮也会直趋而上使农田受灾。梁山伯身为一县之令,必定对姚江的治理身体力行,由于年少体弱,积劳成疾,宁康元年八月十六死在任上,遗嘱埋葬在姚江江畔(今宁波鄞州梁祝公园内),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宣室志》、《义忠王庙记》、《四明图经》、《四明志》四种古籍最早记载了宁波的梁祝传说,从唐到南宋独领风骚300多年,而在同一时期,国内其他能表明梁祝故事原地的地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最早的梁祝传载表述的是宁波的梁祝,记叙的也是浙江宁波一带传说,同时,墓葬的发掘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资料,所以梁祝故事的原地应该在宁波鄞州区。

TOP

主題 : RE:杂言随笔2:我们这一代的梁祝
日期 : 2004/01/31 19:15:16
作者 : 檐上青青草

关于梁山伯是否由科举考试当上县令一事,又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提到此事:
-------------------------------------
據新近查到的《鄞縣通志》內有梁祝故事的原始面貌記載,…………(中略)原文如下:

梁處仁,字山伯,會稽人,母夢日貫懷,孕十二月而生。及長就學,篤好故典。嘗從名師,過錢塘(江),道逢祝貞字信齋其人,問其奚自?曰:上虞之鄉。奚適?曰:師氏在邇。從容與之計謀討論旨奧,怡然相得,乃樂而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先返,後二年,梁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識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婚,奈已許鄞城廓頭馬氏,弗克。後簡文帝舉賢良,郡以梁應召,舉為鄞令。嬰疾弗瘳,囑侍人曰:鄞西清道源九龍墟為葬之地。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郡人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波濤勃興,舟船縈回莫進,駭問篙師,指曰:無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塚,得非怪歟。祝臨塚奠,哀慟地裂而埋璧焉。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雲飛,至董溪西嶼而墜雲。

對古文沒基礎的朋友不太容易看懂,我簡單註釋本文內較艱深的古文用語:

1:問其奚自
奚是何的的同義字,意思是說你的老家在哪裡?

2:奚適?曰:師氏在邇
意思是說梁山伯問祝貞你要去哪裡?祝貞回答說我要去附近的杭州書院求學(邇是近的意思)。

3:省之上虞,訪信齋。一叟笑曰:我知之矣!
意思是說梁山伯完成學業返鄉順路走到上虞縣拜訪老同學,居然無人認識祝貞字信齋其人,後來有一個老翁大概看過祝貞女扮男裝就告訴山伯說祝貞是女子。

4:後簡文帝舉賢良,郡以梁應召,舉為鄞令。嬰疾弗瘳
意思是說晉簡文帝下聖旨要求地方州郡政府推舉賢能之士給朝廷任官,杭州郡推舉梁山伯,皇帝以山伯有賢才派任為鄞縣縣長,但是梁山伯可能因為求婚不成的相思病,竟然無葯可醫,據史載山伯在鄞縣縣令任職不到一年即過世,享壽不到二十歲。

5: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
意思是說梁山伯死於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良元年(公元373年)八月十六辰時。

6:又明年乙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
意思是說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暮春,祝貞(英台)依當地風俗坐船沿姚江東下要下嫁到鄞線(今寧波)馬家。

7:篙師
意思如同今日的船長

不過由於漢晉時的文人寫文章包含諸葛亮在內都有過於簡單省略小細節的毛病,以下我嘗試用邏輯推理彌補這段歷史的空白:

1:依據其他方志記載梁山伯享壽20歲推論,梁與祝在錢塘江結交認識時約14或15歲左右,古時女子因身材發育較晚故可女扮男裝較不易出現破綻。

2:祝在梁死後,"祝臨塚奠,哀慟地裂而埋璧焉",顯見梁祝在錢塘江結識後共同坐船往杭州求學,同學三年,情誼深厚,如能共結連理亦是美事一樁,為何祝在因思親先行告別梁返家時未向梁透露真實身分,最可能的原因是祝在離家求學前已被許婚給鄞縣馬家,套句現代口語:祝是"愛你在心口難開"從而導致悲劇發生。

3:梁山伯不到二十歲就被州郡推舉擔任鄞縣縣長,顯見梁在當時為地方公認知名賢德茂才文人,為何在擔任鄞縣縣令後沒有運用職務之便迫使鄞縣馬家退掉與祝的婚約呢?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馬家的後台很硬,權勢超過梁,第二是梁生性敦厚不願背負以官逼民的罪名。

4:梁死後為何要指定葬在鄞西清道源九龍墟呢?此地位姚江旁,梁的意思是要在死後親眼目睹祝乘船出嫁馬家的風光場面。

5.祝為何再梁死後的第三年才出嫁?以祝當時近二十歲出嫁已屬晚婚,最可能的原因是祝當時已風聞老同學梁因相思病而死,心理過意不去,一再藉故拖延婚期。

----------------------------------------
“後簡文帝舉賢良,郡以梁應召,舉為鄞令”,这句话说梁山伯是被推举,而非通过考试当的县令。
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晋朝,“举孝廉”的用人制度仍然并行。梁山伯大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当的官。不过,印象里东汉时期即使是被举孝廉,仍然要通过一些考试,不知东晋如何,说不定仍然需要考试,那电影中山伯参加考试的情节也就不算离谱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