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十一郎》改编与原着
之间的差异

作者:Becky

这里所讨论的电视改编剧集指的是由吴奇隆、朱茵、于波所主演的这个版本,其他版本稍有提及,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有一个大家都很喜欢问的问题就是:这个电视改编版本是否忠于原着?答案是:

当然没有,否则有可能根本演不下去了,而且这个是Y世代年轻版

这里不详细讨论到底差异在哪些地方,而是探讨改编版本为何难以忠于原着,还有这样子的一个颠覆性版本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1. 故事主轴的修正与结局的塑造

2. 文体风格对编剧的影响

3. 新世代意识型态的注入

4. 关于人物年龄的设定

5. 角色层次的加深与角色的增加

6. 电脑特效时代的来临

7. 跟原着不同真的那么可怕吗?



1. 故事主轴的修正与结局的塑造

“萧十一郎”的电视改编版本一般都会包含本传与续集“火并萧十一郎”,但是本传与续集在创作时间上有好几年的间隔差距,故事的风格与重心也因而产生前后不统一的现象,在本传中萧十一郎跟沈璧君的爱情占了最重要的篇幅,但是到了续集中故事的重心却移转到风四娘跟萧十一郎之间的关系、还有萧十一郎跟恶势力“天宗”对抗这件事身上,反而沈璧君跟萧十一郎几乎就不再单独相处过,他们的爱情似乎就蒸发掉了,这样子的剧情重心转移非常令人不解,也违反读者的愿望,这也是为什么续集的反应远远不及本传的主要原因。而电视编剧者为了维持剧情轴线的完整性,所以故事愈进行到后期一定会偏离原着愈多。

另外,萧十一郎这个小说是没有结局的,按照“火并萧十一郎”的结尾来看,古龙本来似乎是打算要接着写第三部的,可惜“火并萧十一郎”的读者反应不佳,古大侠心灰意冷之余就不写了,再加上他又英年早逝,所以就永远没有人知道结局了,问题是小说没有结局的时候,读者还愿意自己想像,可是播映了好几个星期的电视剧如果没有结局的话,观众不气得到电视台扔鸡蛋那才奇怪。所以,不管是哪一个电视剧版本都一定会自己编一个结局,而且为了不让这个结局显得突兀,一定要很早很早就开始编造许多其他的情节来做铺路的工作。


2. 文体风格对编剧的影响

古龙的文体以简洁俐落著称,不同于一般小说,他的文体既像剧本也像散文诗,但是古大侠并不是一开始就用这样子的风格来写作的,譬如说他早期的作品如“绝代双骄”跟“武林外史”的风格就跟当时其他的武侠小说家没多大不同,一样都是细节丰富、情节人物都很复杂的长篇故事。

但是古龙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从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经验中他领悟到,会被那些编剧删掉的东西可能本来就是多余的,有了这种体悟之后,他开始尝试用比较简洁的文体来创作,如“楚留香”跟“无情剑客多情剑”(小李飞刀)的风格就很明显跟之前作品不同,到了“萧十一郎”这部小说,他更是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实验,他干脆把这个故事的构想自己先写成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再“还原”成小说,他的想法是如此一来这个成品就一定不会有太多的“废话”,而“萧十一郎”在当时也确实颇受欢迎,所以古龙再接再厉又用类似的简洁文体创作了许多其他的小说,一直到“天涯、明月、刀”实在简洁过了头,遭到很多批评为止,他才没有再继续简洁下去。

有人把古龙这种特殊文体比喻成是泼墨山水画,细节虽不精致,但是线条棱角分明,极具个性洒脱之美。而相对于古龙的当然就是金庸与梁羽生这两位大师所代表的精细工笔画了。这两种风格各擅胜场,无所谓熟优熟劣,但是如果要改编成电视剧的话那差别就很大了。

想想看,泼墨山水画的背景是什么呢?答案是:一片空白。“萧十一郎”正是如此,它所有的人物都仿佛自云雾中走出来一样,没有背景没有交代,只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很美很有诗意,但是作为电视剧就会变成如舞台剧般缺乏鲜活背景跟衔接的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剧就必须要编造很多细节跟背景来把这幅黑白水墨画变成彩色工笔画,这样子做的结果也许会使抽象艺术性少了许多,但是放在彩色电视上的效果会比较好,解析度比较高,毕竟不同的传播媒体必须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如同古龙本人受电影这个媒体的表达方式启发而得到新文体的灵感一样。


3. 新世代意识型态的注入

过去这十几年来出现了很多将古老的故事以现在人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诠释的作品,原因是现代人的主流想法是要积极经营自己的人生、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对于古老的故事中的一些宿命又被动的观点感到极度的不耐烦,例如在1998年新版“灰姑娘”(Ever After: A Cinderella Story)当中,女主角就既有智慧又有勇气,而且很积极的为自己的幸福奋斗,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王子来搭救,1996年出品号称Y世代版的,由李奥纳多狄卡皮欧(Leonardo DiCaprio)所主演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虽然男女主角口中念的仍然是原版沙翁台词,虽然他们最后仍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无疑是更激烈、而叛逆性也是更强的,该片导演为了明白标示这种新世代意识型态,甚至干脆把背景换到现代的新墨西哥市,而主角打斗的武器也从长剑换成手枪,只是,当他们拔枪时口中所高喊的台词仍就是:“拔出你的剑吧!”,这部影片的艺术评价极高,后来更为男主角在柏林影展赢得影帝金熊奖。

“萧十一郎”的原着小说充满了压抑与哀愁的气氛,因为当中的人物受制于传统礼教,对于婚姻的理解只是义务与忠诚,不敢让自己真实的感觉与期望有表达的机会,全篇气氛沉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这很明显是不怎么合乎这一代年轻观众的人生哲学的。在电视新版“萧十一郎”中就表达了一种现代人对爱情与婚姻高品质要求的态度,尤其强调互相信任、体谅、与坦诚,反对一味只知道用婚姻的契约来捆绑对方。这种想法如果放在古代的话绝对是大逆不道的,也只有在二十一世纪的改编版本才可能会容许有这样子的超现代思维出现。整体来说,新的电视改编版本添加了较多的活力与新世代意识型态的元素,赋予主角们较强烈的叛逆性以及更多向命运挑战的勇气,虽然悲剧气息仍然浓厚,跟原着比较起来已不再同样地灰暗宿命。

那这些现代意识会跟古龙的作品格格不入吗?不见得,跟许多其他的武侠小说家的作品比较起来,古龙作品的历史背景感很明显要薄弱许多,读过他一些小说的人很快就会注意到他几乎从来不提故事的年代,他的故事在时间背景上一向都是很模糊的,而他的角色也常常有一些很现代的想法和做法,譬如说他安排让楚留香跟几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像好朋友般和和乐乐地同住在同一艘船上,就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超现代生活型态,又譬如说他觉得吃牛排喝葡萄酒很有品味很优雅,所以他就让香帅这样吃,完全不理会这样做是不是太西方太现代了一些。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古龙本人是英文系出身,对中国文史的涉猎本就不若西洋文学多。原因之二是在当时台湾的戒严时代,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题材,能不碰就不碰,像金庸的一些作品在当时就被列为禁书。原因之三是古龙喜欢藉由他创作的故事来表达很多他个人的一些想法、观察、与人生哲学,他的观点是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是不变的,只要角色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他并不是那么在乎他的角色是不是用古人的方式或规矩在生活或讲话。


4. 关于人物年龄的设定

最早“萧十一郎”曾由三个不同的演员诠释过,分别是电影版的“狄龙”,香港无线电视版的“谢贤”,台湾华视的“勾峰”,而最近香港的无线电视台又拍了一个新版,由黄日华主演,他们所饰演的萧十一郎都是眼神黯淡、稳重沧桑又严肃的中年人,而“狄龙”跟“勾峰”更是两个都留了一把落腮胡,问题是萧十一郎真的有那么老吗?从原着来看,萧十一郎出场的时候是二十七岁,到续集中隔三年再度出场的时候也不过三十岁,而且书中从来没说他看起来老,反而是很多次都称他为“年轻人”、“少年”之类的,而且还说他年纪明明不大,但却有胡子,换句话说书中其他人看他都觉得他是年轻人。

至于沧桑感,虽然小说中说他眼中常常带着一种孤寂忧郁的感觉,但是也数次强调萧十一郎有一双如野兽般又大又亮的眼睛,而且说他这双眼睛充满了热情与活力,试问:这种充满生命力的眼神是沧桑的中年人会有的眼神吗?要知道,忧郁并不等于沧桑黯淡,更不等于苍老。

所谓的“稳重严肃”也是一个问题,没错,“萧十一郎”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那并不表示萧十一郎天生就是一个严肃的人,从他跟风四娘之间的互动还有他如何戏弄小公子的情况就可以看的出来他个性中有很调皮活泼的一面,为什么后来变严肃了?那是后来一件接一件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当然就笑不出来了,也活泼不起来了,但是在故事的开头萧十一郎应该是要活泼有朝气一些的,那是他的本性,后来的他虽然变得比较不快乐,但是他那旺盛的生命力与韧性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换句话说我认为大部分的版本都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萧十一郎这个角色的全貌,而是盲目的去跟从最早改编版本的诠释,真正的萧十一郎应该要年轻有朝气一些才是,而不是沧桑憔悴的中年人。

风四娘的形象定位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多原着评论文章都说风四娘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意思就是说她虽然看起来已经是中年人了,但是还是相当的美艳,这又是一项误解,因为小说中一再强调风四娘驻颜有术,看起来很年轻,虽然不像十几岁的姑娘,可是也不像有三十几岁的年纪,到了续集中更说萧十一郎再见到她时被她吓了一跳,因为风四娘实际年龄应该有三十六岁了,可是她看起来居然比以前还更年轻,换句话说,风四娘看起来一直都大概是二十几岁的模样。

在戏剧表现上,年龄的设定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虽然原着对男主角所设定的(27岁 ~ 30岁)已不算太老成,但是在电视版的“萧十一郎”中,制作方更明白地把男主角的年龄设定往下进一步降到25 岁,风四娘也从33岁往下降到28岁,彻底跟3字头完全分离,这个中理由跟上一点所讨论的新世代意识有绝对的关系,毕竟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还是把叛逆跟青春联想在一起,十几岁的青少年是“造反有理”,到了二十几岁也还算动荡期,但是到了三十岁还在搞叛逆的话就开始觉得有点不伦不类了,所以在这个所谓针对Y世代意识形态所制作的版本中,年龄设定的全面降低可说是必要的步骤,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媒体把此版本称做是“青春偶像版的萧十一郎”,确实一点都不夸张。


5. 角色层次的加深与角色的增加

“萧十一郎”本来就是电影剧本,编剧如果不替所有的角色都做层次丰富化的处理的话,怎么可能可以制作成20集或甚至40集的电视剧呢?所以在电视剧中不论是主角或配角都会有比较多层次的表现,以“连城璧”这个角色为例,在原着中这个角色的层次很简单,在泼墨山水式的叙事体中读者所了解的连城璧就是一个伪君子而已,这是他最大的特征,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做事,在萧十一郎跟沈璧君一起出生入死的过程当中,他一直都是跟在远远的地方躲着看,一直到最后才出现,在小说中这只是一笔带过,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如果电视这样子演的话,我们就会有至少五集的时间都看到仪表堂堂的武林第一公子连城璧像一只猥琐的老鼠一样一直躲在一根树后面偷看,这种情节能看吗?当然是不行,也没有优秀演员愿意演这种没有营养的角色,所以编剧很自然的选择就是赋予这个角色更丰富的心理层次跟性格转折。

至于增加角色是同样的功能,人数愈多,在电视上所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就愈真实,所以那些主角就个个都多了仆从、跟班、甚至是亲人或情人之类的角色来作伴。


6. 电脑特效时代的来临

早期的武侠片全靠真人打斗,后来电脑特效初步开始发展,就开始有一些雷射光掌风的出现,这几年电脑动画的技术日新愈异,电脑动画的运用就更为广泛,其中运用得最好也广受欢迎的电视剧代表作可说是由漫画所改编的“风云”,而电影版跟电视版的“新蜀山剑侠传”也运用了非常多的电脑动画,当然电脑动画的运用有其局限性,尤其是一些历史背景非常清楚的作品,一般来说运用的就会少很多。但是在古龙的作品中,因为时代背景模糊,他描述的某些武功又非常怪异,违反一般常识,所以想像空间就会比较大。

在“萧十一郎”当中关于武功描述最怪异的部分当属逍遥侯的武功,逍遥侯明明天生身材畸形,可是武功却高得吓人,天下无敌,至于他的武功招式到底是什么,从来没详细介绍过,只知道他内力惊人,能够将实物瞬间化为粉碎,他施展过一次轻功,可是他施展的时候却能够完全不动就平平的像一朵云飞出去,这显然已经不是一般只有正常四肢的人类所能够施展出来的武功,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功在荧幕上到底要如何呈现呢?这就要看编剧跟导演的创意了,在这个改编版本中编剧就干脆向电影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看齐,把逍遥侯定位成如鬼魅般的可变形态体,来无影去无踪,所以无人能敌无人能挡。

如此厉害的鬼魅要如何击败呢?总有一个罩门吧!那答案当然就是“割鹿刀”,所以在电视版中割鹿刀就从原本只是特别锐利的一把刀,转变成一把有灵性而且又有许多特异功能的神兵利器,使得这个故事平添许多科幻色彩。对于如此奇幻的情节观众的反应必然是两极化,可以接受的人会赞许编剧的丰富想像力,不能接受的人会觉得这个太夸张、心脏无法负荷。其实此类奇幻的武功情节老早已在许多武侠剧所改编的电脑游戏中大量使用,而且极受欢迎,现在只不过是把运用范围延伸到电视媒体罢了。


7. 跟原着不同真的那么可怕吗?

常常看到有人批评古龙武侠剧被改编的乱七八糟,要是古大侠仍在世的话一定会气死之类云云,我的看法是不见得,如果说电视剧真的只是借用其中的人名来编造一个新的不相干故事的话,那当然很糟糕,但是如果成品虽然变动很大还是很明显看得出原着的一些架构跟精神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对古龙这位才华洋溢但极为豪放率性的作家不能用一般的标准来评断,他是一个精力充沛、喜欢求新求变的作家,不但努力追求跟前人不同的风格,而且也要求自己的新作品要跟旧作品不一样,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至少他的理想是如此。大部分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都很宝贝,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品多半还会再检视个几遍,有些比较完美主义的作家甚至还会花比第一次写作更多的时间来仔细修订过一遍,古龙则不然,他的小说常常是一笔挥就,一写完就拿去卖掉,几乎不再看第二遍,他也极端厌恶做修订的工作,对创意源源不断的他来说,创作新故事远比修缮旧作要有意义多了。

他对影视改编作品的态度也很特别,大部分的作家看到自己的小说被大幅度改编删减都会很生气,古龙刚开始虽然也是不太高兴,可是念头一转他居然想到:“说不定那些被删掉的部分本来就是废话。”也因此才有了“萧十一郎”这部体裁独特,反其道而行的小说的诞生。

没有人能够代替古龙发言,但是从他对文学创作极为开放的态度看来,我相信改编他的作品的弹性一定比改编其他作家的作品弹性要大很多。



总之,对那些喜欢接受挑战、追求新朝思维的观众来说,他们应该会觉得这个新的电视改编版中所表达的自主性爱情观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对那些一板一眼、坚持要看到原着中那种凄风苦雨、极度宿命、“我俩没有明天”的痛苦爱情的观众来说,他们可就得做好心理准备了,这可是一趟刺激的云霄飞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