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絲路》的關鍵名詞3:框架情節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山居
2004/09/07



解讀《絲路》的關鍵名詞3:框架情節
---想念深圳的“遠”

前言

  首先回答檐上青青草的問題,為什麼第二篇「市場定位」中關於《絲路》本身的篇幅會比較短。其實原本要繼續寫下去的,但當時寫到那段的時候,先生的聲音從廚房傳來:「蠔油牛肉炒好了,這個必須趁熱吃,快下來。」

  難得先生有興趣下廚,當然要捧場,再加上自己又是個天生的貪吃鬼,二話不說,扔下寫了一半的東西便飛去餐廳了。等吃完了,腦袋也被牛肉塞滿了,思路完全斷了,天生的懶骨頭不想繼續動腦筋了,便將這篇未完成的半成品直接發送了。所以,青青草應該很明顯可以看出這篇東西的結構是有頭無尾的。

  再後來因為得了流感的原因,休息了一段時間,便益發的不想動了,直到最近才又來了興致。



正文

  接著第二篇繼續寫下去,這幾天第二遍看《絲路》,將情節基本都搞清了,愈發肯定了自己的觀點:

  《絲路》的編導人員是一批很認真,很有誠意的搞影視創作的人員,《絲路》的故事框架,情節結構,演繹風格都力求避免套路化、弱智化、庸俗化的走向,而在求新、求變,力求故事的複雜化、成人化、風格高雅化、意境化。或許,做的並非十全十美,因為主觀、客觀的原因,仍然存在漏洞,但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創作人員的用心和誠心,他們的確抱著把這部戲當作一件藝術品的態度在創作。



1.情節結構、人物關係的複雜化

  高品質的故事情節,是一部影視作品成功的先天首要條件。就好像造房子,根基不穩,房型低劣,內部裝修再豪華也是於事無補。當初造的是普通多層商品房,裝修再好也不可能當作別墅來賣。

  就好像豪華的《十面埋伏》一樣,雖然將畫面、音樂、明星、特效等各項後天因素都已經發揮到了極致,但就是編劇一塊的先天不足造就了它的罵聲一片。

  而相對的,也有一個相反的成功例子:記得當初《無間道》在華語影壇大獲成功,各種媒體紛紛介紹,雖然懶得進電影院,但作為打發時間的消遣,也看過不少關於這部戲的評論。儘管各家之言紛紛雜雜如雨後春筍,道理一二三四數之不盡,但有一條是公認的:

  近年香港影壇總體水平下滑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電影的敍事經驗沒有和觀眾保持同步前進,多數電影還維持在早年的插科打諢、槍戰打鬥的層面,太老套、太幼稚。如果將王晶、朱延平導演90年代初的作品放到10年後很多香港依舊盛行的打鬥搞笑片中,除了明星換了一批又一批,其餘完全看不出任何的時代差異,這就未免有些悲哀了。

  而《無間道》則恰恰相反,它體現了相當的敍事智慧,加入了綿密複雜的敍事成分,從根基上改變了香港電影敍事簡單弱智,靠純粹的打鬥搞笑來取悅觀眾的創作模式。這是一部拍給成人看的電影,它將觀眾定位為有智慧,能領會複雜關係、情節的群體,而非弱智化的作品。

  而看完《絲路》則有相同的感受,《絲路》的編導人員在講述的是一個複雜的成人世界中發生的人生百態,世事變遷。甚至它雖然是從武俠角度出發,並非真正的歷史大片,但從這個依託真實歷史事件而虛構的故事中依然可以反映出當時進入西域的漢人群體(主要是軍人和商人)如何和西域當地各少數民族的相互爭鬥、相互瞭解、相互吸收的,從而展現出當時處於幼年時期的漢族的一個擴張狀態,真正的在西域生根發芽、艱辛成長的一個歷史進程。

  正因為將目標觀眾群定位為複雜思維群體,導演在刻意的維持一個自始至終的真正的武俠小說意境風格,儘量使用長鏡頭展現畫面意境,使一切似乎都在不動聲色的細水長流的同時,故事情節卻似冰川下的激流,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通過角色的一個眼神、一個暗示動作中推進了許多。

  而且,《絲路》的故事中人物關係是呈現為立體蜘蛛網的相互牽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又隨著局勢變更而時時變化,並不像許多影視作品一般,人物關係簡單明確,一目了然,而且角色定位善惡明確,涇渭分明,不需要觀眾動任何腦筋。

  從橫向關係來說,全劇起源於主角刺客燕逍遙受雇於化身為匈奴人浮圖都尉的刀爺,刀爺希望通過行刺自己的行動來追尋出手下人中的內奸,為求真實,對自己的利用工具──刺客燕逍遙也隱瞞了真相。

  燕逍遙的行刺目標為飛駝商隊的主人,本來應該和飛駝商隊的敵人咒奴站在同一陣線。但咒奴為了從飛駝商隊主人刀爺手中拿到孔雀刀,一邊對飛駝商隊不斷施壓,希望能逼刀爺交出孔雀刀,一邊又不希望刀爺在交出孔雀刀以前就被燕逍遙刺死。所以本應該和燕逍遙同仇敵愾的咒奴反而先於飛駝商隊對燕逍遙發動攻擊,使燕逍遙腹背受敵。

  而對燕逍遙發動攻擊的咒奴首領天琴娘子又是燕逍遙三年前不得不分手的舊情人,在愛恨情仇之間,在咒奴內部不同派別的爭權奪勢的壓力下,天琴娘子既要維護咒奴整體利益,又要在咒奴內部不同派別利用自己手下留情這一點來爭權奪勢的壓迫下,既要迫走燕逍遙,又要掌握分寸以免擊斃對方,左右為難。

  同樣,燕逍遙作為一個堅持無惡不殺原則的刺客,既要對付飛駝商隊以求逼出其主人刀爺,又堅持原則,對一向俠名在外、惺惺相惜的飛駝商隊各旗主手下留情,一樣分寸難以掌握。而在對付咒奴時,也是既要小心自己生命,又要忍受情人傷害的錐心之痛也無法下狠手對付天琴。在前有強敵的情況下,後院也不太平,既要留心提防南天星派到自己身邊的婢女瑪瑙,又不忍心傷害這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孩。

  而飛駝商隊也是對外同時面臨咒奴和燕逍遙的兩個正面壓力,對內又急著找出自己的內奸,難免要懷疑情同手足的各個旗主兄弟。

  而在這三方直接捲入鬥爭的勢力身邊,代表大漢皇朝利益,老奸巨滑的謝司寇;長期立場不明卻又勢力龐大至讓任何人都無法安心的美玉侯南天星;以及用簡筆勾勒,匐在遠處,暗中派出奸細攪亂局面以求渾水摸魚的匈奴……個個虎視眈眈,但又相互制約不敢放手一搏,只能睜大眼睛,時時警惕,選擇最佳時機出手,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力求己方的利益最大化,真正一幅西域爭鬥百態的圖卷。

  從縱向關係來說,各方面關係也並非一成不變,而常常隨著事態進展而微妙變化。

  主角刺客燕逍遙受雇於化身為匈奴人浮圖都尉的刀爺,兩人作為雇主和雇員,開始時的確相互依靠、相互幫助,但隨著事態發展的逐漸失控,又開始相互懷疑,逐漸疏離。刀爺懷疑燕逍遙弄走被俘虜的三位旗主,燕逍遙懷疑刀爺的真正身份,懷疑刀爺雇傭自己的真實目的,不再被動的聽從指示,反而積極展開自己的行動試圖弄清真相。

  美玉侯南天星初遇燕逍遙,見獵心喜,想要將這個武功高強、恩怨分明的刺客收為己用,於是大加籠絡,邀請對方飲酒休息,贈袍留義。將瑪瑙送與對方,固有監視之意,也不乏希望使用美色收服對方的用意。及至後來事態變化,雙方分裂之勢漸露端倪,瑪瑙也真心誠意倒向新主人一方,便立刻痛下殺手,毫不含糊。是非敵友,全由利益決定。

  其餘如燕逍遙與謝司寇忽敵忽友的關係變化,咒奴與匈奴似友似敵的關係變化……



2.角色設定的非概念化

  現在很多影視作品的角色設定比較概念化,就像貼了一張標籤:一部戲必須有徹底的反派出來和主角作對,反派就一定是徹頭徹尾的大壞蛋。而主角就必須是集善良、專情、優秀於一身的好人,要堅持原則,不可以勾心鬥角,陷害他人。善惡雙方涇渭分明,不共戴天,最終的大結局就必須是主角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鬥(特效亂用,激光亂飛的那種),驚險萬分的反敗為勝,……以致於形成了一種套路,使觀眾也不知不覺中習慣了這種套路,而出現了預設的心理預期。一旦脫離這種心理預期,反而會覺的怪怪的不習慣。

  但《絲路》很明顯是在力求擺脫這種慣性的角色設定模式,在這些所有的複雜關係、複雜情節中,所有的角色設定,幾乎沒有一個完全習慣套路上的好人,也沒有一個完全習慣套路上的壞人,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無奈的真實的人,相互爭鬥,卻又相互欣賞;沒有一個人是笨蛋,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聰明到一切盡在掌握。

  於是,就像真實生活中一樣,很多事情沒有按照主人公最初的設想推進,很多事情都逐漸脫出了自己的掌控範圍,於是,很多事情不得不逼迫著自己改變自己的前進路線,雖然無可奈何,卻是唯一選擇。於是,一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都出現了,於是,很多完全不符合觀眾影視欣賞習慣,脫離觀眾心理預期,卻又更加真實,更加不完滿的故事情節、角色性格設定、甚至結局都出現了。

  沒有理想,只有真實。

  作為正派人物出現的大英雄「刀爺」,為了代表漢人利益的飛駝商隊的生存大計,只能兵行險招,請刺客暗殺自己來追查內奸。明知很可能會誤傷真正的忠心手下,但只能爭取儘量減少損失,只能說「忍一忍,再忍一忍,不會再多久了。」到最後,飛駝商隊雖然獲得最終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何其沉重,那些無辜死亡的旗主哪個不是忠肝義膽、正氣凜然、能力出眾的熱血男兒,哪個不是對刀爺,對飛駝商隊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卻就是這樣被輕易的捨棄了,犧牲了。

  刀爺是個英雄,了不起的英雄,但你能說他是影視劇傳統習慣上的好人嗎?

  而除卻立場不同,美玉侯南天星與刀爺在本質上有任何不同嗎?只不過,最後他失敗了,失敗在觸摸到成功的髮梢的那一刹那,於是,一切便只有一句:成王敗寇。因為最後是漢人在西域鞏固了統治地位,於是,刀爺是英雄,南天星便只能是梟雄。

  謝司寇呢?更是讓人難以定義了。他老奸巨滑,左右逢源,將道義道德完全拋諸腦後。為了成功,他可以明知班勇無辜而見死不救,只顧著從班勇手中想方設法弄到可以控制咒奴,影響西域統治權的孔雀刀;可以容忍燕逍遙在自己地盤上無法無天;可以毫不猶豫的勾結敵對方的百花聖女,各取所需;可以將腦筋動到挾持無辜的瑪瑙來要挾燕逍遙的頭上……怎麼看他的行事手法,就怎麼覺得卑鄙無恥。但他是代表大漢皇朝的利益,不遠萬里從繁華似錦的洛陽來到這西域不毛之地,他所有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東漢皇朝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直接統治。你究竟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主角燕逍遙呢?何嘗不是一個站在生存角度出發的真實的人。首先,他的身份就是一個挑戰律法的刺客,就已經算不上一個很好的人了。雖說堅持無惡不殺的原則,儘量堅持人性本質、善知的底線,但當對方要危害到自己時,觸及到自己的生存底線之時,那就沒有二話可說,一刀下去絕不客氣:鬼火燕八,玉門三傑,那麼多咒奴、那麼多飛駝子弟,甚至是飛駝旗主穆狼……簡直可以算是殺人如麻,從沒見他皺過一下眉頭。而且,只要沒有觸及自己的原則底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一個根本不會考慮什麼所謂光明磊落的人物。就算藍雕救過自己,為了擒住對方,在金鳳娘面前誣陷藍雕的話照樣說的怡然輕鬆,煞有其事,沒有一絲一毫的遲疑和破綻。

  除此以外,其他的主要角色,謝天琴、百花、飛駝各位旗主、瑪瑙、翡翠,每個人的性格設定都完全符合其身份設定,讓人感覺就是因為角色的這種性格才會有他今天的身份地位,而正是每個人不同的性格促使其作出符合邏輯的行為舉動,來推進故事情節的向前發展。只不過這樣也就並不一定符合觀眾習慣的心理預期了。



3.過猶不及

  當然,這部戲在框架情節上也並非完美無缺的。相反,看完以後覺得這部戲給人一種「不完整」的感覺。尤其在節奏的把握上,從開始幾集刻意的放慢腳步,營造意境,到中段的漸入佳境,張弛有度,此時應該說節奏把握的非常棒。但到後期,越來越快,越來越急,特別是從中後段開始,很明顯的出現了幾處跳戲。以至看完全劇都有些茫然,就這麼就結束了?怎麼看怎麼都覺的似乎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例如,萬金公子假扮的白玉虎與聖女百花的對話中明顯提到了他與燕逍遙應該有兩次碰面,故事情節的交代卻只有一次,根本沒有交代燕逍遙如何發現萬金公子的破綻,就直接跳到燕逍遙已經發現破綻,準備逼迫對方出手來證實了。

  例如沒有寫刀爺假扮的匈奴老人的姓名,就直接出現了燕逍遙到兩人約會的地點去找「浮圖都尉」:刀爺假身份的姓名了。讓人有些莫名究竟誰是「浮圖都尉」,要仔細想一想,聯繫前後情節才能明白。

……………………

  而且,最大的一個漏洞就出現在匈奴這一整條線上。《絲路》的開篇從歷史入手,描寫刻畫的非常真實,按照它的這種尊重歷史、綿密周到的敍事風格,尤其從開篇的架構來看,很明顯將來會要重點提到班超、班勇父子經營西域的主要敵人:匈奴的。可是,整部戲對匈奴這條線卻始終交代的不清不楚、若隱若現的。甚至連匈奴安排在飛駝商隊的最大奸細:趙掌櫃的行蹤也總是不太連貫,要觀眾仔細琢磨才能明白趙掌櫃舉動的前因後果。

  聯想到《絲路》從去年秋天就已經拍攝完成,而這樣一部基本沒有電腦特效來大量花費後期製作時間的作品,卻直到今天7月才上市。而且原本一直預告是24集的一部作品,突然在上市前不久變成了22集。怎麼著都讓人容易聯想到是審核環節出了問題,所以才會拖了這麼久,還無緣無故的少了2集。

  會不會是因為匈奴容易讓人想到「東突」,咒奴又容易讓人想到新疆的各少數民族,考慮到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所以將所有那些就算在生活在中原的觀眾看來根本就是個歷史的事情,根本遠隔十萬八千里的事情,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事情的情節也全部給剪了?(又及,以上所言,純屬個人憑空猜想,如有任何事情,絕不承認,概不負責。)

  對於許多電視作品來說,為了吸引觀眾,會反復強調,反復提醒觀眾原本就不複雜的框架主線,適當的(現在則是經常過量的)加入水分,力求前後呼應,以便觀眾可以輕易的理解。這樣,從中間開始看起的很多觀眾也能一下子就看懂,沒有理解困難,這樣就有興趣看下去。這種作品,24集的長度,就算減少2集也根本就是無傷大雅。

  而《絲路》卻恰恰相反,可能是角色間關係設定的太完整、太精密,情節推進速度太快,將所有水分全部擠光了,到達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抽一線而散支架的地步。少掉2集的打擊,對於《絲路》來說就已經是傷筋動骨了。(幸虧還沒到支離破碎的地步,如果按照現在這個剪切方向,再剪2集,那這部戲就完全沒法看了。)

  這種過於綿密緊湊的敍事方式,會很容易造成許多觀眾出現理解困難,很難徹底看懂這部戲在不動聲色間就「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敍述方式和領會其間的複雜關係,複雜情節,而誤以為這是一部沒什麼味道的大眾之作。

  如果觀眾是從中間看起,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如果從中間看起,建議各位乾脆別去玩故事情節的猜謎遊戲了,而直接欣賞本片的武俠味道、蒼遠意境吧。(雖然並非改編自古龍或者溫瑞安的小說,但這是自己發現的第一部能夠作到從頭至尾彌漫古龍、溫瑞安武俠小說意境,得其神韻精髓的電視劇作品,形異而神通。)這也是這部戲最大的優點和特點。

  品位意境!



回品評《絲路豪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