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丝路》的关键名词3:框架情节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山居
2004/09/07



解读《丝路》的关键名词3:框架情节
---想念深圳的“远”

前言

  首先回答檐上青青草的问题,为什么第二篇“市场定位”中关于《丝路》本身的篇幅会比较短。其实原本要继续写下去的,但当时写到那段的时候,先生的声音从厨房传来:“蚝油牛肉炒好了,这个必须趁热吃,快下来。”

  难得先生有兴趣下厨,当然要捧场,再加上自己又是个天生的贪吃鬼,二话不说,扔下写了一半的东西便飞去餐厅了。等吃完了,脑袋也被牛肉塞满了,思路完全断了,天生的懒骨头不想继续动脑筋了,便将这篇未完成的半成品直接发送了。所以,青青草应该很明显可以看出这篇东西的结构是有头无尾的。

  再后来因为得了流感的原因,休息了一段时间,便益发的不想动了,直到最近才又来了兴致。



正文

  接着第二篇继续写下去,这几天第二遍看《丝路》,将情节基本都搞清了,愈发肯定了自己的观点:

  《丝路》的编导人员是一批很认真,很有诚意的搞影视创作的人员,《丝路》的故事框架,情节结构,演绎风格都力求避免套路化、弱智化、庸俗化的走向,而在求新、求变,力求故事的复杂化、成人化、风格高雅化、意境化。或许,做的并非十全十美,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仍然存在漏洞,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创作人员的用心和诚心,他们的确抱着把这部戏当作一件艺术品的态度在创作。



1.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的复杂化

  高品质的故事情节,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先天首要条件。就好像造房子,根基不稳,房型低劣,内部装修再豪华也是于事无补。当初造的是普通多层商品房,装修再好也不可能当作别墅来卖。

  就好像豪华的《十面埋伏》一样,虽然将画面、音乐、明星、特效等各项后天因素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但就是编剧一块的先天不足造就了它的骂声一片。

  而相对的,也有一个相反的成功例子:记得当初《无间道》在华语影坛大获成功,各种媒体纷纷介绍,虽然懒得进电影院,但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也看过不少关于这部戏的评论。尽管各家之言纷纷杂杂如雨后春笋,道理一二三四数之不尽,但有一条是公认的:

  近年香港影坛总体水平下滑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电影的叙事经验没有和观众保持同步前进,多数电影还维持在早年的插科打诨、枪战打斗的层面,太老套、太幼稚。如果将王晶、朱延平导演90年代初的作品放到10年后很多香港依旧盛行的打斗搞笑片中,除了明星换了一批又一批,其余完全看不出任何的时代差异,这就未免有些悲哀了。

  而《无间道》则恰恰相反,它体现了相当的叙事智慧,加入了绵密复杂的叙事成分,从根基上改变了香港电影叙事简单弱智,靠纯粹的打斗搞笑来取悦观众的创作模式。这是一部拍给成人看的电影,它将观众定位为有智慧,能领会复杂关系、情节的群体,而非弱智化的作品。

  而看完《丝路》则有相同的感受,《丝路》的编导人员在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中发生的人生百态,世事变迁。甚至它虽然是从武侠角度出发,并非真正的历史大片,但从这个依托真实历史事件而虚构的故事中依然可以反映出当时进入西域的汉人群体(主要是军人和商人)如何和西域当地各少数民族的相互争斗、相互了解、相互吸收的,从而展现出当时处于幼年时期的汉族的一个扩张状态,真正的在西域生根发芽、艰辛成长的一个历史进程。

  正因为将目标观众群定位为复杂思维群体,导演在刻意的维持一个自始至终的真正的武侠小说意境风格,尽量使用长镜头展现画面意境,使一切似乎都在不动声色的细水长流的同时,故事情节却似冰川下的激流,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通过角色的一个眼神、一个暗示动作中推进了许多。

  而且,《丝路》的故事中人物关系是呈现为立体蜘蛛网的相互牵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又随着局势变更而时时变化,并不像许多影视作品一般,人物关系简单明确,一目了然,而且角色定位善恶明确,泾渭分明,不需要观众动任何脑筋。

  从横向关系来说,全剧起源于主角刺客燕逍遥受雇于化身为匈奴人浮图都尉的刀爷,刀爷希望通过行刺自己的行动来追寻出手下人中的内奸,为求真实,对自己的利用工具──刺客燕逍遥也隐瞒了真相。

  燕逍遥的行刺目标为飞驼商队的主人,本来应该和飞驼商队的敌人咒奴站在同一阵线。但咒奴为了从飞驼商队主人刀爷手中拿到孔雀刀,一边对飞驼商队不断施压,希望能逼刀爷交出孔雀刀,一边又不希望刀爷在交出孔雀刀以前就被燕逍遥刺死。所以本应该和燕逍遥同仇敌忾的咒奴反而先于飞驼商队对燕逍遥发动攻击,使燕逍遥腹背受敌。

  而对燕逍遥发动攻击的咒奴首领天琴娘子又是燕逍遥三年前不得不分手的旧情人,在爱恨情仇之间,在咒奴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权夺势的压力下,天琴娘子既要维护咒奴整体利益,又要在咒奴内部不同派别利用自己手下留情这一点来争权夺势的压迫下,既要迫走燕逍遥,又要掌握分寸以免击毙对方,左右为难。

  同样,燕逍遥作为一个坚持无恶不杀原则的刺客,既要对付飞驼商队以求逼出其主人刀爷,又坚持原则,对一向侠名在外、惺惺相惜的飞驼商队各旗主手下留情,一样分寸难以掌握。而在对付咒奴时,也是既要小心自己生命,又要忍受情人伤害的锥心之痛也无法下狠手对付天琴。在前有强敌的情况下,后院也不太平,既要留心提防南天星派到自己身边的婢女玛瑙,又不忍心伤害这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孩。

  而飞驼商队也是对外同时面临咒奴和燕逍遥的两个正面压力,对内又急着找出自己的内奸,难免要怀疑情同手足的各个旗主兄弟。

  而在这三方直接卷入斗争的势力身边,代表大汉皇朝利益,老奸巨滑的谢司寇;长期立场不明却又势力庞大至让任何人都无法安心的美玉侯南天星;以及用简笔勾勒,匐在远处,暗中派出奸细搅乱局面以求浑水摸鱼的匈奴……个个虎视眈眈,但又相互制约不敢放手一搏,只能睁大眼睛,时时警惕,选择最佳时机出手,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力求己方的利益最大化,真正一幅西域争斗百态的图卷。

  从纵向关系来说,各方面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常常随着事态进展而微妙变化。

  主角刺客燕逍遥受雇于化身为匈奴人浮图都尉的刀爷,两人作为雇主和雇员,开始时的确相互依靠、相互帮助,但随着事态发展的逐渐失控,又开始相互怀疑,逐渐疏离。刀爷怀疑燕逍遥弄走被俘虏的三位旗主,燕逍遥怀疑刀爷的真正身份,怀疑刀爷雇佣自己的真实目的,不再被动的听从指示,反而积极展开自己的行动试图弄清真相。

  美玉侯南天星初遇燕逍遥,见猎心喜,想要将这个武功高强、恩怨分明的刺客收为己用,于是大加笼络,邀请对方饮酒休息,赠袍留义。将玛瑙送与对方,固有监视之意,也不乏希望使用美色收服对方的用意。及至后来事态变化,双方分裂之势渐露端倪,玛瑙也真心诚意倒向新主人一方,便立刻痛下杀手,毫不含糊。是非敌友,全由利益决定。

  其余如燕逍遥与谢司寇忽敌忽友的关系变化,咒奴与匈奴似友似敌的关系变化……



2.角色设定的非概念化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的角色设定比较概念化,就像贴了一张标签:一部戏必须有彻底的反派出来和主角作对,反派就一定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而主角就必须是集善良、专情、优秀于一身的好人,要坚持原则,不可以勾心斗角,陷害他人。善恶双方泾渭分明,不共戴天,最终的大结局就必须是主角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斗(特效乱用,激光乱飞的那种),惊险万分的反败为胜,……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套路,使观众也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种套路,而出现了预设的心理预期。一旦脱离这种心理预期,反而会觉的怪怪的不习惯。

  但《丝路》很明显是在力求摆脱这种惯性的角色设定模式,在这些所有的复杂关系、复杂情节中,所有的角色设定,几乎没有一个完全习惯套路上的好人,也没有一个完全习惯套路上的坏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无奈的真实的人,相互争斗,却又相互欣赏;没有一个人是笨蛋,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聪明到一切尽在掌握。

  于是,就像真实生活中一样,很多事情没有按照主人公最初的设想推进,很多事情都逐渐脱出了自己的掌控范围,于是,很多事情不得不逼迫着自己改变自己的前进路线,虽然无可奈何,却是唯一选择。于是,一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都出现了,于是,很多完全不符合观众影视欣赏习惯,脱离观众心理预期,却又更加真实,更加不完满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设定、甚至结局都出现了。

  没有理想,只有真实。

  作为正派人物出现的大英雄“刀爷”,为了代表汉人利益的飞驼商队的生存大计,只能兵行险招,请刺客暗杀自己来追查内奸。明知很可能会误伤真正的忠心手下,但只能争取尽量减少损失,只能说“忍一忍,再忍一忍,不会再多久了。”到最后,飞驼商队虽然获得最终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何其沉重,那些无辜死亡的旗主哪个不是忠肝义胆、正气凛然、能力出众的热血男儿,哪个不是对刀爷,对飞驼商队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却就是这样被轻易的舍弃了,牺牲了。

  刀爷是个英雄,了不起的英雄,但你能说他是影视剧传统习惯上的好人吗?

  而除却立场不同,美玉侯南天星与刀爷在本质上有任何不同吗?只不过,最后他失败了,失败在触摸到成功的发梢的那一刹那,于是,一切便只有一句:成王败寇。因为最后是汉人在西域巩固了统治地位,于是,刀爷是英雄,南天星便只能是枭雄。

  谢司寇呢?更是让人难以定义了。他老奸巨滑,左右逢源,将道义道德完全抛诸脑后。为了成功,他可以明知班勇无辜而见死不救,只顾着从班勇手中想方设法弄到可以控制咒奴,影响西域统治权的孔雀刀;可以容忍燕逍遥在自己地盘上无法无天;可以毫不犹豫的勾结敌对方的百花圣女,各取所需;可以将脑筋动到挟持无辜的玛瑙来要挟燕逍遥的头上……怎么看他的行事手法,就怎么觉得卑鄙无耻。但他是代表大汉皇朝的利益,不远万里从繁华似锦的洛阳来到这西域不毛之地,他所有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东汉皇朝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直接统治。你究竟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主角燕逍遥呢?何尝不是一个站在生存角度出发的真实的人。首先,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挑战律法的刺客,就已经算不上一个很好的人了。虽说坚持无恶不杀的原则,尽量坚持人性本质、善知的底线,但当对方要危害到自己时,触及到自己的生存底线之时,那就没有二话可说,一刀下去绝不客气:鬼火燕八,玉门三杰,那么多咒奴、那么多飞驼子弟,甚至是飞驼旗主穆狼……简直可以算是杀人如麻,从没见他皱过一下眉头。而且,只要没有触及自己的原则底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一个根本不会考虑什么所谓光明磊落的人物。就算蓝雕救过自己,为了擒住对方,在金凤娘面前诬陷蓝雕的话照样说的怡然轻松,煞有其事,没有一丝一毫的迟疑和破绽。

  除此以外,其他的主要角色,谢天琴、百花、飞驼各位旗主、玛瑙、翡翠,每个人的性格设定都完全符合其身份设定,让人感觉就是因为角色的这种性格才会有他今天的身份地位,而正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促使其作出符合逻辑的行为举动,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只不过这样也就并不一定符合观众习惯的心理预期了。



3.过犹不及

  当然,这部戏在框架情节上也并非完美无缺的。相反,看完以后觉得这部戏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尤其在节奏的把握上,从开始几集刻意的放慢脚步,营造意境,到中段的渐入佳境,张弛有度,此时应该说节奏把握的非常棒。但到后期,越来越快,越来越急,特别是从中后段开始,很明显的出现了几处跳戏。以至看完全剧都有些茫然,就这么就结束了?怎么看怎么都觉的似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例如,万金公子假扮的白玉虎与圣女百花的对话中明显提到了他与燕逍遥应该有两次碰面,故事情节的交代却只有一次,根本没有交代燕逍遥如何发现万金公子的破绽,就直接跳到燕逍遥已经发现破绽,准备逼迫对方出手来证实了。

  例如没有写刀爷假扮的匈奴老人的姓名,就直接出现了燕逍遥到两人约会的地点去找“浮图都尉”:刀爷假身份的姓名了。让人有些莫名究竟谁是“浮图都尉”,要仔细想一想,联系前后情节才能明白。

……………………

  而且,最大的一个漏洞就出现在匈奴这一整条线上。《丝路》的开篇从历史入手,描写刻画的非常真实,按照它的这种尊重历史、绵密周到的叙事风格,尤其从开篇的架构来看,很明显将来会要重点提到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的主要敌人:匈奴的。可是,整部戏对匈奴这条线却始终交代的不清不楚、若隐若现的。甚至连匈奴安排在飞驼商队的最大奸细:赵掌柜的行踪也总是不太连贯,要观众仔细琢磨才能明白赵掌柜举动的前因后果。

  联想到《丝路》从去年秋天就已经拍摄完成,而这样一部基本没有电脑特效来大量花费后期制作时间的作品,却直到今天7月才上市。而且原本一直预告是24集的一部作品,突然在上市前不久变成了22集。怎么着都让人容易联想到是审核环节出了问题,所以才会拖了这么久,还无缘无故的少了2集。

  会不会是因为匈奴容易让人想到“东突”,咒奴又容易让人想到新疆的各少数民族,考虑到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所以将所有那些就算在生活在中原的观众看来根本就是个历史的事情,根本远隔十万八千里的事情,根本没什么大不了事情的情节也全部给剪了?(又及,以上所言,纯属个人凭空猜想,如有任何事情,绝不承认,概不负责。)

  对于许多电视作品来说,为了吸引观众,会反复强调,反复提醒观众原本就不复杂的框架主线,适当的(现在则是经常过量的)加入水分,力求前后呼应,以便观众可以轻易的理解。这样,从中间开始看起的很多观众也能一下子就看懂,没有理解困难,这样就有兴趣看下去。这种作品,24集的长度,就算减少2集也根本就是无伤大雅。

  而《丝路》却恰恰相反,可能是角色间关系设定的太完整、太精密,情节推进速度太快,将所有水分全部挤光了,到达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抽一线而散支架的地步。少掉2集的打击,对于《丝路》来说就已经是伤筋动骨了。(幸亏还没到支离破碎的地步,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剪切方向,再剪2集,那这部戏就完全没法看了。)

  这种过于绵密紧凑的叙事方式,会很容易造成许多观众出现理解困难,很难彻底看懂这部戏在不动声色间就“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叙述方式和领会其间的复杂关系,复杂情节,而误以为这是一部没什么味道的大众之作。

  如果观众是从中间看起,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如果从中间看起,建议各位干脆别去玩故事情节的猜谜游戏了,而直接欣赏本片的武侠味道、苍远意境吧。(虽然并非改编自古龙或者温瑞安的小说,但这是自己发现的第一部能够作到从头至尾弥漫古龙、温瑞安武侠小说意境,得其神韵精髓的电视剧作品,形异而神通。)这也是这部戏最大的优点和特点。

  品位意境!



回品评《丝路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