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段戏、《梁祝》杂感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檐上青青草
2004/02/01



  看到大家谈《梁祝》,忍不住也想啰嗦几句,写写里面的几个人,一段戏。杂乱无章,请见谅。

英台母亲

  身为悲剧的主角却又成为他人悲剧的缔造者,英台的母亲实在是剧中最矛盾也最有深度的角色。逼山伯写绝交信的一大段台词精彩绝伦,演员的表情和语气咄咄逼人中透着深重的压抑与悲哀,叫人听得心惊。山伯是个聪明人,一句“你其实是在自怨自艾”道破了她的矛盾心理。

  非常喜欢这段戏,导演的这种处理一下子拔高了影片的层次,也远比鸳鸯蝴蝶味道的戏曲原作震撼人心。

  不过,即使是在那个时代,窃以为抛舍爱情、攀龙附凤也并非活下去的唯一选择。祝母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她嫁入祝家,难道没有虚荣的成分在里面吗?比起她的女儿,她太软弱太虚荣也太自私了。这个角色可怜,更可恨。



马家

  喜欢电影对马文才这个角色的淡化处理。全剧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他,取而代之的是只在祝父祝母言谈中时时提到的“马家”。这个权势薰天的马家,尽管在电影中没有任何的正面展现,却远比戏曲旧作中的丑角马文才有力量、有危压感。即使是在似乎一片阳光灿烂、笑笑闹闹的电影开头,“马家”也是晴空中的乌云,提醒着人们悲剧早晚要出现,乌云终会化成暴雨。是啊,马文才是不是丑陋的纨绔子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只重权势不重人的末世风气。



山伯

  戏曲里的山伯懦弱无为,连一丝挣扎都没有就抑郁而死了。电影中的山伯,表面看来与原作一般憨厚,内里却完全不同了。为了英台,他求亲,明知自己的彩礼与马家相比单薄得可怜,却毫无自惭形秽之感;为了英台,他可以忍受英台母亲的嘲弄与奚落;与英台相会时,尽管置办婚礼的人在身边穿梭往来,他却不在意,一颗痴心、一片深情、一双眸子都只放在英台一人身上。为了英台,他能做出最胆大包天的行为——私奔。这个山伯从始至终都是主动和勇敢的,即使被打成重伤,也从未放弃和气馁过。

  他还聪明。戏曲中的山伯,直到英台现出女儿身之前,对感情一直浑浑噩噩。十八相送英台已经说得那么露骨了,他居然毫无反应,傻到这种程度,简直是极品。电影中的山伯,却始终审视着自己的感情。开头产生的是同学之谊,后来怀疑自己成了同性恋,又一点一滴地发现英台的可疑之处,猜出她是女子。对自己的感情,他从头至尾一清二楚。也因此,两人的感情有了交流与互动,从戏曲中英台的独角戏变成了二人转,一唱一和、一呼一应,比戏曲中英台的单相思精彩好看多了,也使得最后的悲剧结局更令人感伤。



山洞中的激情

  第一次看到这段戏吃惊不小,徐克导演居然在一段纯美的古典爱情里插入激情戏,是不是个噱头啊?但那段戏拍得实在美,两个小情人的情不自禁令人心动,境遇之紧迫、环境之恶劣又令人心酸。

  再看这段戏,完全忘了当初的怀疑,只觉得这是人性的释放、是爱的宣言。越是在那个虚伪腐朽的世界中,这种行为就显得愈发可贵。世人皆向权势行礼,我独随心而行。爱到深处,就要全身心与对方融合在一起,“乱就乱吧!”比起那些自命清高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山伯与英台的行为只能让人觉得纯真、清新。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什么柳下惠坐怀不乱,比起这两个年轻人的勇气和率性,那些只能让人觉得虚伪得可怜、迂腐得变态。

  这段激情戏,洋溢着的是人性的光辉,是山伯与英台的爱情的升华。有了这段戏,他们的爱反而更显纯洁,也是对那个虚伪世界的叛逆。



关于爱

  爱情永远是美好的。为了爱而放弃生命,这个情节在无数的爱情故事中重复又重复,看起来是悲剧,却每每为这样的悲剧心折,幻想自己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为自己的所爱死去。从小,这种胡思乱想就常常成为白日梦的主题。直到现在,也偶尔鼓起勇气对那个人说:“为了你,我死都不怕。”然后在被窝里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那个人感动得睡着了……)

  感谢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感谢故事中的主人公用性命成全了爱,维护着爱的庄严。相信生活中也有真正的山伯与英台,相信正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下相爱的人用行动震撼着世人,也改变了世界。虽然还是功利主义盛行,虽然周围仍然有太多现实到了没有爱的恋爱与婚姻,但毕竟,我们可以自由地恋爱了。也许,当我们与心上人对望的时候,山伯们和英台们也在天上笑呢。感谢他们。



回品评《梁祝》